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研究方法及主要措施 | 第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第二章 人文教育概念辨析及价值分析 | 第15-32页 |
第一节 人文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 第15-21页 |
一、人文 | 第15-16页 |
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 第16-17页 |
三、知识与素质 | 第17-19页 |
四、人文教育 | 第19页 |
五、人文教育的特点 | 第19-21页 |
第二节 人文教育的价值 | 第21-32页 |
一、人文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 第21-24页 |
二、人文教育与人格的塑造 | 第24-28页 |
三、人文教育的社会功能 | 第28-32页 |
第三章 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2-40页 |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一、显性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势弱难显 | 第32-34页 |
二、隐性课程资源缺乏,渗透功能微弱 | 第34-35页 |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人文教育知识化 | 第35-36页 |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分离 | 第36-37页 |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教育与技能教学缺少交流 | 第36页 |
二、专业教师漠视,人文教育淡出技能教学课堂 | 第36-37页 |
三、教学管理体制缺乏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研讨机制 | 第37页 |
第四节 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 第37-38页 |
一、人文专业教师离岗 | 第37-38页 |
二、许多人文专业背景教师改行 | 第38页 |
三、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引进过程中,鲜有人文教师 | 第38页 |
第五节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效果差,学生人文素质堪忧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40-46页 |
第一节 求真的科学主义的挤压 | 第40-41页 |
一、科学主义的本质 | 第40页 |
二、科学主义的权威地位 | 第40页 |
三、科学主义对人文教育的挤压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中国职业教育求用的“实用主义”办学理念的传统冲击 | 第41-42页 |
第三节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42-43页 |
一、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处于攻坚阶段 | 第42-43页 |
二、就业压力大,“三农”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 第43页 |
第四节 学生主体对人的发展的认识欠缺 | 第43-44页 |
第五节 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成败的指标体系的“疏忽”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改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 第46-64页 |
第一节 更新观念 全员重视 | 第46-49页 |
一、更新观念 | 第46-48页 |
二、全员重视 | 第48-49页 |
三、高职学生须充分认识人文教育与个人发展之密切关系 | 第49页 |
第二节 进行课程改革,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 第49-56页 |
一、明确人文教育目标,加大显性人文课程比重 | 第49-53页 |
二、进行教学改革,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 第53-56页 |
第三节 加强隐性人文课程建设,拓展人文教育途径 | 第56-59页 |
一、隐性课程的特点 | 第56-57页 |
二、隐性课课程人与文教育特点投合,突显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价值 | 第57-58页 |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 | 第58-59页 |
第四节 变革人文教育评价机制 | 第59-64页 |
一、完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整体评价体系 | 第59-60页 |
二、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探索 | 第60-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