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4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9-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 ·国外文献分析 | 第18-19页 |
| ·国内文献分析 | 第19-22页 |
| ·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 ·实证研究 | 第20-22页 |
| ·文献评述 | 第22-24页 |
| 第3章 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 | 第24-37页 |
| ·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念界定 | 第24-29页 |
| ·信用的内涵及外延 | 第24-25页 |
| ·出口信用风险的具体化 | 第25-28页 |
| ·出口信用保险的特征与界定 | 第28-29页 |
| ·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 | 第29-37页 |
| ·主要国家出口信用保险介绍 | 第29-35页 |
| ·机构设置的主要模式 | 第35-37页 |
| 第4章 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出口贸易的作用机理以及约束规范 | 第37-45页 |
| ·促进出口贸易的作用机理 | 第37-40页 |
| ·微观方面对出口商的效应分析 | 第37-39页 |
| ·宏观方面对国家经济的作用 | 第39-40页 |
| ·约束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规范 | 第40-45页 |
| ·国内法律约束 | 第40-41页 |
| ·WTO下出口信用保险的贸易协定约束 | 第41-42页 |
| ·伯尔尼协会会员的约束 | 第42-43页 |
| ·OECD国家的“君子协定”约束 | 第43-44页 |
| ·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约束 | 第44-45页 |
| 第5章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 第45-62页 |
| ·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运用 | 第45-48页 |
|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演进过程的四个阶段 | 第45-46页 |
|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第46-48页 |
|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业绩回顾 | 第48-49页 |
| ·一个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出口贸易的应用实例 | 第49-50页 |
| ·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出口贸易的数据表现 | 第50-51页 |
| ·促进作用的定量分析——基于ECM模型的分析 | 第51-56页 |
| ·采用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51-52页 |
| ·变量的选取与处理 | 第52页 |
| ·ECM模型的建立过程 | 第52-56页 |
| ·对实证检验的说明 | 第56页 |
| ·对出口贸易“质”的促进研究 | 第56-60页 |
| ·对“质”分析指标的确定 | 第56-57页 |
| ·对“质”指标内容的具体分析 | 第57-60页 |
| ·因果检验——Granger检验法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附录 | 第65-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