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选题背景 | 第7-11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选题意义 | 第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特色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第14-19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贫困 | 第14页 |
·返贫 | 第14-15页 |
·因灾返贫 | 第15页 |
·社会救助 | 第15-16页 |
·社会救助体系 | 第16页 |
·相关理论阐述 | 第16-19页 |
·贫困理论 | 第16-17页 |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 | 第17页 |
·负所得税理论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因灾返贫”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 | 第19-24页 |
·“因灾返贫”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19-21页 |
·灾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 | 第19页 |
·灾区经济的脆弱性 | 第19-20页 |
·灾民防灾意识薄弱,自救能力差 | 第20页 |
·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 | 第20-21页 |
·“因灾返贫”的严重后果 | 第21-24页 |
·经济损失严重 | 第21-22页 |
·社会动荡 | 第22页 |
·灾后疫情 | 第22页 |
·心理恐慌,脱贫信心丧失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对防治“因灾返贫”问题的作用分析 | 第24-32页 |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 | 第24-28页 |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现状 | 第24-25页 |
·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框架中的角色 | 第25-27页 |
·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 第27-28页 |
·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与防灾减灾 | 第28-29页 |
·社会救助体系与灾前准备 | 第28-29页 |
·社会救助体系与临灾抢救 | 第29页 |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在防治灾后贫困问题上的作用与发生作用的机理 | 第29-32页 |
·社会救助体系与灾后救助 | 第29-30页 |
·社会救助体系与恢复重建 | 第30-32页 |
第五章 日、美的社会救助体系及对我国防治“因灾返贫”问题的启示 | 第32-38页 |
·日本全民预防与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 | 第32-34页 |
·全民预防 | 第32页 |
·完善的救助体系 | 第32-33页 |
·全面细致的救助内容 | 第33-34页 |
·美国的社会救助体系 | 第34-35页 |
·美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内容 | 第34页 |
·美国的灾害救助体系 | 第34-35页 |
·日、美的社会救助体系对我国防治“因灾返贫”问题的启示 | 第35-38页 |
·注重救助立法并制定可行的防灾规划 | 第35页 |
·尽快明确各部门职责,完善灾害综合管理的组织架构 | 第35-36页 |
·在科学选址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应急物资储备网点 | 第36页 |
·培育救助资金社会化的筹集渠道 | 第36-37页 |
·救助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 第37-38页 |
第六章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以防治“因灾返贫”问题的若干思考 | 第38-46页 |
·灾前预防方面 | 第38-41页 |
·提高灾害预警预报水平 | 第38页 |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 第38-39页 |
·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 第39页 |
·提高基层救灾能力 | 第39-40页 |
·普及防灾宣传教育 | 第40-41页 |
·灾时救援方面 | 第41-42页 |
·第一时间上报灾情 | 第41页 |
·以人为本,集中一切力量开展生命大救援 | 第41页 |
·开展即时的核灾行动 | 第41-42页 |
·规范互助互救活动的工作规程 | 第42页 |
·灾后重建方面 | 第42-46页 |
·考虑“因灾返贫”的特殊性:关注心理救助、教育救助与残疾救助 | 第42-44页 |
·与扶贫开发等相关政策配合 | 第44-45页 |
·增强农户的抗灾能力和经济实力,促进就业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