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概述 | 第15-23页 |
第一节 股东派生诉讼的起源和制度价值 | 第15-18页 |
一、 股东派生诉讼的起源 | 第15-17页 |
二、 股东派生诉讼的制度价值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界定和意义 | 第18-23页 |
一、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界定 | 第18-19页 |
二、 股东派生诉讼设置前置程序的意义 | 第19-23页 |
第二章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申请 | 第23-36页 |
第一节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申请人 | 第23-30页 |
一、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申请人的适格 | 第23-25页 |
二、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申请人的范围 | 第25-26页 |
三、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申请人的持股要求 | 第26-30页 |
第二节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申请事由 | 第30-34页 |
一、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申请事由的理论分析 | 第30-31页 |
二、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申请事由的国外立法考察 | 第31-33页 |
三、 对我国公司立法的完善建议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申请的形式和内容 | 第34-35页 |
第四节 股东提起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申请的法律效力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受理 | 第36-44页 |
第一节 前置程序受理主体的理论基础 | 第36-39页 |
一、 前置程序受理主体适格的考量因素 | 第36-38页 |
二、 我国关于受理主体的立法分析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前置程序受理主体的国外立法考察 | 第39-42页 |
一、 美国的立法态度 | 第39-41页 |
二、 日本的立法态度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对我国立法的反思与完善 | 第42-44页 |
一、 当董事和监事共同侵权时的解决途径 | 第42-43页 |
二、 他人侵害公司权益时,确定公司机关的受理顺序 | 第43-44页 |
三、 对我国是否引入独立诉讼委员会制度的探讨 | 第44页 |
第四章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审查 | 第44-56页 |
第一节 前置程序的审查期限的确定 | 第45-48页 |
一、 前置程序审查期限的国外立法考察 | 第45-46页 |
二、 对我国规定“30 日”审查期限是否合理的讨论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公司审查中的商业判断规则 | 第48-50页 |
一、 商业判断规则简述 | 第48页 |
二、 美国公司法中商业判断规则在派生诉讼中的运用 | 第48-49页 |
三、 对我国是否引入商业判断规则的探讨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公司审查后的决定及其效力 | 第50-56页 |
一、 公司决定的各种情形 | 第50-51页 |
二、 公司决定效力的国外立法考察 | 第51-53页 |
三、 对我国公司决定是否具有阻却诉讼效力的探讨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