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4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二、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三、 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概念及其界定 | 第14-21页 |
第一节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概念的引入 | 第14-15页 |
一、 大卖场收取进场费引发的思考 | 第14页 |
二、 “淘宝商城事件”引发的思考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概念 | 第15-17页 |
一、 相对优势地位的含义及其特殊性 | 第15-16页 |
二、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含义及其特殊性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界定 | 第17-21页 |
一、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区别 | 第17-19页 |
二、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与纵向限制竞争协议的区别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理论的正名 | 第21-27页 |
第一节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理论遭受的质疑 | 第21-22页 |
一、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理论违背反垄断法的宗旨 | 第21-22页 |
二、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理论并未突破传统的滥用支配地位理论 | 第22页 |
第二节 对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理论所遭受质疑的回应 | 第22-24页 |
一、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理论并不违背反垄断法的宗旨 | 第22-23页 |
二、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理论已突破传统的滥用支配地位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规制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必要性 | 第24-27页 |
一、 基于滥用相对优势地位不断损害交易相对人的趋势 | 第24-25页 |
二、 基于滥用相对优势地位不断损害消费者的趋势 | 第25-26页 |
三、 基于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损害公平竞争秩序的趋势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认定及基本种类 | 第27-35页 |
第一节 认定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相关要件 | 第27-30页 |
一、 依赖性是第一大要件 | 第27-28页 |
二、 相对性是第二大要件 | 第28-29页 |
三、 滥用性要件及损害性要件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基本种类 | 第30-35页 |
一、 迫使交易相对方购买无关商品或服务 | 第30-31页 |
二、 迫使交易相对方提供各种类经济利益 | 第31-33页 |
三、 迫使交易相对方承担不合理经济损失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国际视野下的滥用相对优势地位 | 第35-44页 |
第一节 国外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 第35-37页 |
一、 德国的“Rossignol”案 | 第35-36页 |
二、 日本的“三越事件”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各国(地区)规制态度和模式的比较 | 第37-44页 |
一、 对滥用相对优势地位进行严格的规制 | 第38-39页 |
二、 对滥用相对优势地位进行相对宽松的规制 | 第39-41页 |
三、 对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暂不予以规制 | 第41页 |
四、 小结 | 第41-44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竞争法对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规制 | 第44-55页 |
第一节 我国现有竞争法体系对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规制 | 第44-48页 |
一、 我国反垄断法对滥用相对优势地位规制的不足 | 第44-45页 |
二、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滥用相对优势地位规制的不足 | 第45-46页 |
三、 选择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滥用相对优势地位进行规制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增加规制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条款 | 第48-50页 |
一、 应当明确使用“相对优势地位”这一概念 | 第48页 |
二、 应当明确列举“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基本种类 | 第48-49页 |
三、 应当明确认定“依赖性”的考量因素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法律责任的设定 | 第50-55页 |
一、 行政责任的设定 | 第50-52页 |
二、 民事责任的设定 | 第52-53页 |
三、 刑事责任的设定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