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大坝安全监测及资料分析现状 | 第11-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安排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重庆中梁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监测项目概述及仪器安装 | 第14-27页 |
| ·工程概况 | 第14-15页 |
| ·工程自然条件 | 第15-16页 |
| ·流域慨况 | 第15页 |
| ·气象条件 | 第15-16页 |
| ·水文条件 | 第16页 |
| ·工程地质 | 第16页 |
| ·大坝安全监测项目 | 第16-17页 |
| ·仪器的选型 | 第17-19页 |
| ·仪器的安装 | 第19-26页 |
| ·量水堰 | 第19页 |
| ·全站仪、经纬仪及变形工作基点 | 第19-20页 |
| ·水管式沉降仪 | 第20页 |
| ·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 | 第20-22页 |
| ·渗压计 | 第22-23页 |
| ·应变计 | 第23页 |
| ·钢筋计 | 第23-24页 |
| ·测缝计 | 第24页 |
| ·岩石变位计 | 第24页 |
| ·锚索测力计 | 第24-25页 |
| ·浇坝渗流水位监测孔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大坝安全监测及资料分析 | 第27-43页 |
| ·坝体监测 | 第27-33页 |
| ·变形监测 | 第27-31页 |
| ·渗流监测 | 第31-32页 |
| ·应力监测 | 第32-33页 |
| ·环境量监测 | 第33页 |
| ·溢洪道监测项目 | 第33-34页 |
| ·边坡监测项目 | 第34-35页 |
| ·引水发电系统监测项目 | 第35-36页 |
| ·混凝土面板监测项目 | 第36-41页 |
| ·面板板间缝开度 | 第36-38页 |
| ·面板应力监测 | 第38-40页 |
| ·面板挠度监测 | 第40页 |
| ·面板变形监测 | 第40-41页 |
| ·施工期安全监测评价 | 第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在中梁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中的应用 | 第43-59页 |
| ·建立监测模型的重要性 | 第43-44页 |
| ·建立监测模型的重要性 | 第43页 |
| ·监测模型及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43-44页 |
|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 | 第44-50页 |
| ·基本原理 | 第44-47页 |
| ·交叉有效性 | 第47-48页 |
| ·偏最小二乘回归的辅助分析 | 第48-49页 |
| ·数据重构的质量分析 | 第49-50页 |
| ·偏最小二乘回归渗流监控统计模型在中梁水电站的应用实例 | 第50-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安全评价及结论 | 第59-61页 |
| ·安全评价 | 第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