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道德思想探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李大钊道德思想的理论背景和哲学基础 | 第13-21页 |
(一) 李大钊道德思想的理论背景 | 第14-17页 |
1.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 | 第14-15页 |
2. 中国近代伦理思潮的浸润 | 第15-16页 |
3. 西方进步伦理观念的影响 | 第16-17页 |
(二) 李大钊道德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17-21页 |
1. 中国古代的辩证法 | 第17-18页 |
2. 西方的社会进化论 | 第18-19页 |
3.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 第19-21页 |
二、 李大钊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1-34页 |
(一) 对旧道德的批判 | 第21-25页 |
1. 对孔子之道的批判 | 第21-23页 |
2. 对传统“德治”的批判 | 第23-24页 |
3. 对传统义利观的批判 | 第24-25页 |
4. 对封建婚姻家庭道德的批判 | 第25页 |
(二) 对新道德的建构 | 第25-31页 |
1. 青春奋斗的人生观 | 第25-27页 |
2. 生死自然的生命观 | 第27-28页 |
3. 尊劳主义的幸福观 | 第28-29页 |
4. 男女平等的婚姻观 | 第29-31页 |
(三) 新道德的实现途径 | 第31-34页 |
1. “物心两面,灵肉一致”的改造论 | 第31-32页 |
2. 道德教育与实践并重 | 第32-34页 |
三、 李大钊道德思想评价 | 第34-43页 |
(一) 李大钊道德思想的特点 | 第34-37页 |
1. 批判旧道德的彻底性 | 第34-35页 |
2. 妇女解放思想的深刻性 | 第35-36页 |
3. 青春人生观的独特性 | 第36-37页 |
(二) 李大钊道德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37-40页 |
1.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解释道德现象 | 第37-38页 |
2. 客观评价古今中西道德文化之争 | 第38-40页 |
(三) 李大钊道德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40-43页 |
1. 李大钊批判旧道德的现代启示 | 第40-41页 |
2. 李大钊建构新道德的现代启示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