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动司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0页 |
1 我国能动司法的一般理论 | 第10-17页 |
·我国能动司法产生的背景 | 第10-11页 |
·现实背景 | 第10页 |
·政治背景 | 第10页 |
·主流社会意识的影响 | 第10-11页 |
·我国能动司法的概念 | 第11-13页 |
·我国能动司法的性质 | 第13-14页 |
·我国能动司法的现实意义 | 第14-17页 |
2 对西方司法能动主义理论的概述与借鉴 | 第17-30页 |
·司法能动主义产生的背景 | 第17-18页 |
·司法能动主义的理论概述 | 第18-19页 |
·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的争论 | 第19-27页 |
·对司法能动所作的辩护 | 第20-21页 |
·司法克制对司法能动的批判 | 第21-23页 |
·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既矛盾又统一 | 第23-27页 |
·我国能动司法对司法能动主义的借鉴 | 第27-30页 |
·司法能动主义和我国能动司法的联系和区别 | 第27-28页 |
·司法能动主义对我国能动司法的启示 | 第28-30页 |
3 我国能动司法的现状及其完善的措施 | 第30-37页 |
·我国能动司法的现状 | 第30-33页 |
·我国能动司法的具体实践 | 第30-31页 |
·我国能动司法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完善我国能动司法运行的措施 | 第33-37页 |
·建立司法与政治的良性互动机制 | 第33页 |
·司法克制的基础上进行能动司法 | 第33-34页 |
·加强法律的职业化 | 第34-35页 |
·完善最高法院的指导体制 | 第35页 |
·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