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一、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二)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一) 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 | 第14-16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18-31页 |
一、 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型问题 | 第18-22页 |
(一)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 第18-19页 |
(二) 社会矛盾激化 | 第19页 |
(三)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 第19页 |
(四)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 | 第19-20页 |
(五) 管理体制落后 | 第20-21页 |
(六) 城市功能缺失 | 第21-22页 |
二、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 第22-31页 |
(一) 资源型城市“转型”概念内涵 | 第22-25页 |
(二) 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三) 进一步加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客观必要性 | 第28-31页 |
第二章 临汾市资源优势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1-44页 |
一、 临汾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 第31-36页 |
(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效益好 | 第32-33页 |
(二)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 第33-34页 |
(三) 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第34-35页 |
(四) 各项社会建设事业取得初步成效 | 第35-36页 |
二、 临汾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6-39页 |
(一) 煤炭资源供不应求与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之间的矛盾 | 第36-37页 |
(二) 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 第37页 |
(三) 生态环境脆弱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矛盾 | 第37-38页 |
(四) 民生压力大与社会稳定发展的矛盾 | 第38-39页 |
(五) 人才缺乏与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矛盾 | 第39页 |
三、 制约临汾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 第39-44页 |
(一) 资源开采缺乏合理规划,煤炭消费增长过快 | 第39-40页 |
(二) 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内产业关联度低 | 第40页 |
(三)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缺乏统一协调 | 第40-41页 |
(四) 城市功能缺失,缺乏与资源整合速度相协调的综合性服务体系 | 第41-42页 |
(五) 人才外流,缺乏人才保障机制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 第44-50页 |
一、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模式 | 第44-45页 |
(一)市场主导模式 | 第44页 |
(二)政府主导模式 | 第44页 |
(三)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模式 | 第44-45页 |
二、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的探索 | 第45-46页 |
(一) 资源转换模式 | 第45页 |
(二) 科技主导模式 | 第45页 |
(三) 延伸产业链模式 | 第45-46页 |
(四) 建立再就业特区模式 | 第46页 |
三、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的启示 | 第46-50页 |
(一) 资源型城市转型应坚持的原则 | 第46-47页 |
(二) 选择转型模式应注意的关键因素 | 第47-50页 |
第四章 临汾市转型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50-56页 |
一、 临汾市转型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一) 资源因素 | 第50-51页 |
(二) 宏观政策因素 | 第51-52页 |
(三) 城乡布局因素 | 第52页 |
二、 临汾市转型发展的模式选择——多重复合模式 | 第52-56页 |
(一) 把延伸产业链模式与产业替代模式相结合 | 第52-54页 |
(二) 把科技引导模式与资源转换模式相结合 | 第54页 |
(三) 把政府引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完善临汾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 | 第56-63页 |
一、 实现临汾市转型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 第56-58页 |
(一) 处理好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的关系 | 第56-57页 |
(二) 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57页 |
(三) 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 第57页 |
(四) 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 第57-58页 |
二、 关于实现临汾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 | 第58-63页 |
(一) 投资倾斜政策 | 第58-59页 |
(二) 建立区域协调与合作机制 | 第59-60页 |
(三) 形成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联动机制 | 第60-61页 |
(四) 建设更加公平的资源分配制度 | 第61-62页 |
(五) 完善创新型人才机制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