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抢险救灾中关系协调的基本价值取向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2章 抢险救灾中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概述 | 第19-27页 |
| ·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的定义及特点 | 第19-21页 |
| ·抢险救灾中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的功能分析 | 第21-23页 |
| ·有利于抢险救灾力量的有效整合 | 第21-22页 |
| ·有利于抢险救灾力度的全面保证 | 第22-23页 |
| ·有利于抢险救灾效果的显著获得 | 第23页 |
| ·抢险救灾中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的依据和标准 | 第23-25页 |
| ·抢险救灾中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的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 ·抢险救灾中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的实践依据 | 第24页 |
| ·抢险救灾中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的标准 | 第24-25页 |
| ·抢险救灾中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的意义 | 第25-27页 |
| ·政治意义:有助于树立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 | 第25页 |
| ·经济意义:有助于将灾民群众的损失降至最低 | 第25-26页 |
| ·管理意义: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 | 第26-27页 |
| 第3章 抢险救灾中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的内容和机制 | 第27-37页 |
| ·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的内容 | 第27-32页 |
| ·通过点面分工实现政府与人民军队关系协调 | 第27-28页 |
| ·通过对话协商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协调 | 第28-29页 |
| ·通过情报交流实现政府与传媒组织关系协调 | 第29-31页 |
| ·通过外交途径实现政府与外援组织关系协调 | 第31-32页 |
| ·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的机制 | 第32-37页 |
| ·建立在科学思维基础上的决策机制 | 第32页 |
| ·建立在高度协调基础上的组织机制 | 第32-34页 |
| ·建立在程序规范基础上的运行机制 | 第34-36页 |
| ·建立在资源充足基础上的保障机制 | 第36-37页 |
| 第4章 抢险救灾中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37-44页 |
| ·抢险救灾中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 ·抢险救灾中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反应欠快速 | 第37-38页 |
| ·抢险救灾中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措施欠得力 | 第38-39页 |
| ·抢险救灾中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机制欠严密 | 第39-40页 |
| ·抢险救灾中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欠协调的原因分析 | 第40-44页 |
| ·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 第40-41页 |
| ·抢险救灾范围广且难度大 | 第41-42页 |
| ·非管辖组织自身的特点决定 | 第42-43页 |
| ·缺乏权威的统一指挥机构 | 第43-44页 |
| 第5章 抢险救灾中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的原则和措施 | 第44-52页 |
| ·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的原则 | 第44-47页 |
| ·生命第一原则 | 第44页 |
| ·互通情报原则 | 第44-46页 |
| ·遇事协商原则 | 第46页 |
| ·上级统筹原则 | 第46-47页 |
| ·政府与其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的措施 | 第47-52页 |
| ·建立双向沟通机制 | 第47-48页 |
| ·首长亲临坐阵指挥 | 第48-49页 |
|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 第49-50页 |
| ·加强救灾法制建设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