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前言 | 第8-19页 |
| ·食用菌细菌性褐斑病 | 第8-14页 |
| ·细菌性褐斑病简介 | 第8页 |
| ·托拉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olaasii)的性状和理化特性 | 第8-10页 |
| ·P.tolaasii侵染后菌盖变色机制 | 第10-11页 |
| ·以A.bisporus为例描述病原菌侵染的过程 | 第11-12页 |
| ·病原菌与食用菌相互作用的显微形态观察 | 第12-13页 |
| ·食用菌抗褐斑病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13-14页 |
| ·平菇简介与褐斑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平菇简介 | 第14页 |
| ·平菇的生活史 | 第14-15页 |
| ·平菇的栽培条件 | 第15页 |
| ·平菇褐斑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平菇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 | 第16-18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 2 平菇细菌性褐斑病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30页 |
| ·试验材料 | 第19-21页 |
| ·供试菌株 | 第19-20页 |
| ·托拉氏假单胞菌菌株 | 第20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20-21页 |
|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 ·菌袋制作和发菌 | 第21页 |
| ·病原菌的获得和接种 | 第21页 |
| ·环境因素的设定 | 第21页 |
| ·发病情况观察和病情指数统计 | 第21-22页 |
| ·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 ·病情指数统计结果 | 第23-24页 |
| ·温度对病情指数的影响 | 第24-26页 |
| ·湿度对病情指数的影响 | 第26页 |
| ·侧耳属不同物种的发病情况 | 第26-27页 |
| ·不同供试菌株的发病情况 | 第27页 |
| ·不同培养基和不同菇潮的发病情况 | 第27-29页 |
| ·讨论 | 第29-30页 |
| 3 平菇细菌性褐斑病抗病菌株筛选 | 第30-43页 |
| ·试验材料 | 第30-32页 |
| ·供试菌株 | 第30-31页 |
| ·托拉氏假单胞菌菌株 | 第31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31-3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2-35页 |
| ·菌种活化 | 第32页 |
| ·菌丝生长速率测定 | 第32页 |
| ·平板拮抗试验 | 第32-33页 |
| ·摇瓶拮抗试验 | 第33-34页 |
| ·室外抗性评价 | 第34页 |
| ·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 ·平板拮抗结果 | 第35-37页 |
| ·摇瓶拮抗结果 | 第37-39页 |
| ·菌丝生长速度与抗性水平A相关性分析 | 第39页 |
| ·病情指数与抗性水平A、B相关性分析 | 第39-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4 展望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附录一 各因素统计分析的具体方法和探讨 | 第51-56页 |
| 附录二 抗性评价分析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