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主要内容及方法研究--以德保县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4页 |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林地保护利用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21页 |
·林地保护利用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林地分区研究现状 | 第18页 |
·林地质量等级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21-27页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1-23页 |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气候 | 第21页 |
·水文 | 第21页 |
·土壤 | 第21-22页 |
·植被 | 第22-23页 |
·林地经营管理概况 | 第23-24页 |
·森林经营及管理机构 | 第23页 |
·林业生态建设与管理 | 第23页 |
·林业产业建设与经营 | 第23页 |
·森林保护与管理 | 第23-24页 |
·林地保护利用现状 | 第24-25页 |
·林地面积按地类划分 | 第24页 |
·林地面积按分类经营体系划分 | 第24-25页 |
·林种结构分布 | 第25页 |
·林木蓄积 | 第25页 |
·林地保护利用特点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林地功能分区 | 第27-34页 |
·林地功能分区原则 | 第27页 |
·基于SPSS聚类分析的林地功能分区 | 第27-34页 |
·林地功能分区方法 | 第27-28页 |
·林地功能分区指标体系 | 第28-31页 |
·林地功能分区结果GIS修正与分析 | 第31-34页 |
第五章 林地立地质量等级划分与利用方向 | 第34-42页 |
·林地质量等级指标体系 | 第34-35页 |
·基于GIS缓冲区分析的林地交通区位研究 | 第35-39页 |
·区位理论 | 第35-36页 |
·林地交通区位 | 第36页 |
·林地交通区位的GIS缓冲区分析 | 第36-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9页 |
·结果评价与利用方向 | 第39-42页 |
第六章 林地保护规划 | 第42-50页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征占用林地预测 | 第42-46页 |
·BP神经网络方法和原理 | 第42-44页 |
·征占用林地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征占用林地的管理 | 第46页 |
·补充、增加林地分析 | 第46-50页 |
·退耕还林 | 第47页 |
·石漠化地封育造林 | 第47页 |
·闲置土地整治 | 第47页 |
·通道防护林 | 第47-48页 |
·城乡建设风景林 | 第48-50页 |
第七章 林业重点工程规划 | 第50-58页 |
·无林地绿化工程 | 第50页 |
·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 第50-53页 |
·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 | 第50-51页 |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 第51-52页 |
·城乡绿化建设工程 | 第52页 |
·石漠化治理工程 | 第52-53页 |
·商品林建设工程 | 第53-55页 |
·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 | 第54页 |
·特色经济林发展工程 | 第54-55页 |
·森林生态旅游建设工程 | 第55-58页 |
·旅游资源分析 | 第55-57页 |
·森林生态旅游建设项目与措施 | 第57-5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