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概述 | 第11-22页 |
第一节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框架与内涵 | 第11-16页 |
一、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构建 | 第12-13页 |
二、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涵 | 第13-16页 |
第二节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中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16-18页 |
一、全国人大与政府之间的法律授权关系 | 第17页 |
二、政府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之间的行政授权关系 | 第17页 |
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国有资产经营治理主体之间的委托授权关系 | 第17-18页 |
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治理主体、国有资产授权投资公司之间行政授权关系与经营职能委托代理关系 | 第18页 |
第三节 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特点 | 第18-22页 |
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 | 第19页 |
二、确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单一的监管目标 | 第19-20页 |
三、实现了国有资产监管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三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的三结合 | 第20页 |
四、明确了国有资产监管权益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22-35页 |
第一节 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22-28页 |
一、国有资产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23-24页 |
二、监管机构国资委的身份职能定位存在问题 | 第24-27页 |
三、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尚未健全 | 第27页 |
四、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过于单一,管理目标不明确 | 第27-28页 |
第二节 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8-35页 |
一、国有资产监管主体存在权力困境 | 第28-30页 |
二、国有资产监管对象自我约束机制缺失 | 第30页 |
三、国家财产本身所有权的性质界定的困境 | 第30-32页 |
四、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制不健全、法律不配套、法律调控力度不够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模式与启示 | 第35-42页 |
第一节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的三种典型模式 | 第35-39页 |
一、高度集权的监管模式 | 第35-36页 |
二、分权与集权结合的监管模式 | 第36-38页 |
三、分权监管的模式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2页 |
第四章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完善问题 | 第42-55页 |
第一节 创新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组织架构 | 第42-45页 |
一、三层监管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 第43页 |
二、建立三层级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 第43-45页 |
第二节 进一步明晰国资委的性质地位作用 | 第45-49页 |
一、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权限划分 | 第46-47页 |
二、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 | 第47-48页 |
三、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管理中"管人"的内涵 | 第48-49页 |
第三节 设立资产授权经营机构,解决国资委的"双重身份"难题 | 第49-51页 |
一、资产经营机构的重要性 | 第49-50页 |
二、资产经营机构的法律地位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完善国有资产的外部监督机制 | 第51-55页 |
一、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的立法监督 | 第51-52页 |
二、建立与加强国有资产社会监管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