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贵重金属论文--金论文

河南嵩县祁雨沟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1章 前言第12-29页
   ·研究现状第12-25页
     ·隐爆角砾岩研究现状第13-16页
     ·华熊地块金矿床研究现状第16-18页
     ·祁雨沟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床研究现状第18-22页
     ·金矿床的深部找矿方法及理论研究进展第22-25页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25页
   ·研究内容及完成的工作量第25-26页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第26-29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9-60页
   ·主要岩性地层单元第29-37页
     ·太华群第30-34页
     ·熊耳群第34-37页
     ·白垩系第37页
     ·古近系第37页
     ·新近系第37页
     ·第四系第37页
   ·区域岩浆活动第37-45页
     ·太古宙岩浆岩第38页
     ·元古宙岩浆岩第38-39页
     ·中生代岩浆岩第39-45页
   ·区域构造特征第45-48页
     ·拆离断层及边缘构造岩带第45-47页
     ·拆离断层上盘的岩石及变形第47页
     ·变质核杂岩的控矿特征第47-48页
   ·区域成矿特征第48-52页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第49-50页
     ·爆破角砾岩型金矿第50-52页
   ·地球物理及深部构造第52-55页
     ·区域重力场特征第52-53页
     ·区域航磁特征第53-55页
   ·区域构造-成矿演化第55-60页
     ·华北克拉通的形成第55页
     ·华北古陆的增生第55-57页
     ·陆陆碰撞和陆内构造演化第57-60页
第3章 成矿地质特征第60-87页
   ·爆破角砾岩体的分布与产状第60-65页
     ·爆破角砾岩体分布第60-62页
     ·岩体形态、产状、规模第62-63页
     ·爆破角砾岩岩石学特征第63-65页
     ·胶结物类型及特征第65页
   ·J4 爆破角砾岩筒成矿特征第65-75页
     ·矿体的形态、产状第67页
     ·矿石特征第67-71页
     ·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共生组合第71-72页
     ·热液蚀变与矿化第72-75页
   ·其它爆破角砾岩筒的矿化-蚀变特征第75-83页
     ·J5爆破角砾岩体特征第75-78页
     ·J7爆破角砾岩体特征第78-81页
     ·爆破角砾岩体间的矿化-蚀变对比第81-83页
   ·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成矿关系第83-87页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成矿特征第83-86页
     ·爆破角砾岩型金矿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成因联系第86-87页
第4章 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床成矿模式第87-121页
   ·成矿流体特征第87-90页
     ·包裹体类型第87-89页
     ·热液的组成第89页
     ·温度及盐度第89-90页
   ·同位素地球化学第90-104页
     ·硫同位素第90-91页
     ·铅同位素第91-99页
     ·碳同位素第99-100页
     ·氢氧同位素第100-103页
     ·稀土元素特征第103-104页
   ·微量元素特征第104-105页
   ·成矿物质来源第105-107页
   ·成矿年代学第107-108页
   ·成矿模式第108-111页
     ·J4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床成矿模式第108-109页
     ·矿田成矿模式第109-111页
   ·与其它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对比第111-121页
     ·河南省嵩县店房金矿第111-114页
     ·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金矿第114-118页
     ·不同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床特征对比第118-121页
第5章 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第121-133页
   ·成矿规律第121-127页
     ·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床成岩成矿机制探讨第121-122页
     ·矿体定位规律第122-127页
   ·找矿综合标志第127页
   ·成矿前景分析第127-133页
     ·熊耳山地区Au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第127-129页
     ·祁雨沟矿田其他爆破角砾岩体的含矿性评价第129-130页
     ·关于爆破角砾岩体深部找矿第130-133页
第6章 结论第133-135页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第133-134页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6页
附录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豫西地区钼矿床类型、控矿因素与找矿模型研究
下一篇:棉铃虫对Bt毒素Cry1Ac抗性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