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地区钼矿床类型、控矿因素与找矿模型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东秦岭造山带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国内外钼矿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我国钼矿现状 | 第14页 |
·钼矿类型 | 第14-15页 |
·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的研究 | 第15-16页 |
·钾长石石英脉型钼矿成因分析 | 第16-17页 |
·钼矿成矿年代 | 第17页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选题依据 | 第17-18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科学问题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0-21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23-39页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3-26页 |
·华北板块南缘地层特征 | 第26-30页 |
·北秦岭地层特征 | 第30页 |
·构造 | 第30-32页 |
·三门峡~鲁山断裂(F1) | 第30-31页 |
·马超营~拐河~确山断裂(F2) | 第31页 |
·黑沟-栾川-方城断裂带(F3) | 第31-32页 |
·岩浆岩 | 第32-39页 |
·侏罗~白垩纪(燕山期)岩浆岩 | 第32-37页 |
·中侏罗纪~早白垩纪早期岩浆岩 | 第34-35页 |
·白垩纪岩浆岩 | 第35-37页 |
·秦岭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特征 | 第37-39页 |
第3章 斑岩型钼矿床 | 第39-87页 |
·钼矿床类型划分 | 第39-41页 |
·成矿斑岩体特征 | 第41-44页 |
·一般地质特征 | 第41-42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42页 |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2页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2-43页 |
·同位素特征 | 第43-44页 |
·外接触带型钼矿床 | 第44-53页 |
·东沟钼矿 | 第44-48页 |
·成矿地质背景 | 第44-45页 |
·矿床地质 | 第45-46页 |
·矿体特征 | 第46页 |
·矿石矿物成分 | 第46页 |
·围岩蚀变类型和分带 | 第46-47页 |
·矿化富集规律 | 第47-48页 |
·辉钼矿的赋存形式 | 第48页 |
·夜长坪钼矿床 | 第48-53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48页 |
·矿区地质 | 第48-50页 |
·矿体特征 | 第50-52页 |
·矿石特征 | 第52页 |
·矿体围岩及夹石情况 | 第52-53页 |
·矿床成因类型 | 第53页 |
·接触带型钼矿 | 第53-64页 |
·雷门沟钼矿床 | 第53-58页 |
·成矿地质背景 | 第53-54页 |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54-55页 |
·矿体特征 | 第55-57页 |
·矿石质量 | 第57页 |
·蚀变特征 | 第57-58页 |
·南泥湖钼矿田 | 第58-64页 |
·内接触带型钼矿 | 第64-70页 |
·鱼池岭钼矿 | 第65-70页 |
·矿化岩性 | 第66页 |
·控矿构造 | 第66-68页 |
·矿化特征 | 第68-69页 |
·矿石构造 | 第69页 |
·矿石矿物成分 | 第69页 |
·矿化蚀变 | 第69-70页 |
·矿床成因 | 第70页 |
·成矿物理化学 | 第70-87页 |
·外接触带型矿床 | 第71-76页 |
·成矿物理化学 | 第71-72页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72-74页 |
·成矿机理 | 第74-76页 |
·接触带型矿床—雷门沟钼矿床 | 第76-79页 |
·流体包裹体类型 | 第76页 |
·含盐度 | 第76页 |
·成矿温度 | 第76页 |
·成矿压力 | 第76页 |
·氢氧同位素 | 第76-77页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77-78页 |
·成矿年龄 | 第78页 |
·成矿机制 | 第78页 |
·矿床成因类型 | 第78-79页 |
·接触带型矿床—南泥湖钼矿 | 第79-85页 |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79-80页 |
·均一温度 | 第80页 |
·成矿流体的盐度与密度 | 第80页 |
·化学成分 | 第80-82页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82-85页 |
·内接触带型矿床 | 第85-87页 |
·成矿流体 | 第85-86页 |
·成矿机理 | 第86-87页 |
第4章 钾长石石英脉型矿床 | 第87-120页 |
·钾长石石英脉型矿床的定义 | 第87-89页 |
·成矿流体类型 | 第87-88页 |
·高温硅钾卤水 | 第87-88页 |
·中温碳酸盐型卤水 | 第88页 |
·硫酸盐型卤水 | 第88页 |
·热水结晶与热液交代产物 | 第88-89页 |
·熊耳期火山热液活动特点 | 第89-102页 |
·火山岩热液充填杏仁体 | 第89-97页 |
·杏仁体分布及形态 | 第89-90页 |
·杏仁体矿物学特征 | 第90-95页 |
·杏仁体成因及其成矿地质意义 | 第95-97页 |
·热水沉积钾长石硅质岩 | 第97-102页 |
·钾长石岩 | 第97-101页 |
·硅质岩 | 第101-102页 |
·钾长石石英脉型钼矿 | 第102-112页 |
·外方山地区钼矿 | 第102-111页 |
·矿化地层岩性 | 第102-105页 |
·主要矿脉 | 第105页 |
·围岩蚀变 | 第105-106页 |
·矿石 | 第106-107页 |
·矿化阶段 | 第107页 |
·地球化学 | 第107-111页 |
·龙门店钼矿床 | 第111-112页 |
·成矿物理化学 | 第112-118页 |
·流体类型 | 第112-113页 |
·液相成份 | 第113-114页 |
·氢氧同位素 | 第114页 |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 第114-115页 |
·成矿压力 | 第115-117页 |
·成矿年龄 | 第117-118页 |
·成因分析 | 第118-120页 |
第5章 控矿因素 | 第120-136页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20-127页 |
·太华群含矿性 | 第120页 |
·熊耳群含矿性 | 第120-123页 |
·官道口群及栾川群含矿性 | 第123-124页 |
·燕山期岩浆岩含矿性 | 第124-127页 |
·区域控矿构造 | 第127-132页 |
·北西西向区域断裂 | 第127页 |
·北东向构造 | 第127-132页 |
·成矿流体动力学特征 | 第132-136页 |
·流体类型 | 第132-133页 |
·围岩蚀变 | 第133-134页 |
·成矿流体形成机制 | 第134-136页 |
第6章 钼矿床评价标志与找矿模型 | 第136-146页 |
·找矿标志 | 第136-143页 |
·区域地球物理标志 | 第136页 |
·地球化学标志 | 第136-139页 |
·地层标志 | 第139页 |
·构造标志 | 第139-140页 |
·岩浆岩标志 | 第140-141页 |
·成矿时代标志 | 第141-143页 |
·找矿模型 | 第143-146页 |
·斑岩型矿床找矿模型 | 第144-146页 |
第7章 结语 | 第146-148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46页 |
·几点认识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9-167页 |
个人简历 | 第167-168页 |
读博士学位其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8-169页 |
图版 | 第169-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