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概述 | 第9-13页 |
第一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的概念 | 第9页 |
第二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罪名的辨析 | 第9-11页 |
第三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司法价值 | 第11-13页 |
一、将"关系人"纳入受贿犯罪规制对象的范围完善了我国受贿罪的犯罪圈,体现了我国政府积极履行加入国际公约的承诺义务 | 第11-12页 |
二、将"关系人"纳入受贿犯罪规制对象的范围可以有效应对受贿犯罪出现的新动向对传统刑事立法和司法提出的新挑战 | 第12页 |
三、该罪名在司法实践中有利于此类犯罪的观念预防与现实预防的统一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构成与犯罪形态的认定 | 第13-20页 |
第一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构成 | 第13-18页 |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 | 第13-17页 |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观方面 | 第17页 |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 | 第17-18页 |
四、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体 | 第18页 |
第二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犯罪形态的认定 | 第18-20页 |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既遂与未遂的界定 | 第18-19页 |
二、不同主体之行为是否为共同犯罪的认定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易混淆罪、正当收受馈赠的区别 | 第20-23页 |
第一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的区别 | 第20-21页 |
一、两罪的主体不同 | 第20页 |
二、两罪的客观方面不同 | 第20页 |
三、两罪的主观方面不同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斡旋受贿罪的区别 | 第21页 |
一、两罪的主体不同 | 第21页 |
二、两罪的客观方面不同 | 第21页 |
三、两罪的客体不同 | 第21页 |
第三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既遂与正当收受馈赠物品的区别 | 第21-23页 |
一、赠送人在赠送财物时有无利益要求,该利益是否要利用收受人的影响力 | 第21页 |
二、赠送人与收受人双方之关系 | 第21-22页 |
三、收受财物的数量及价值大小 | 第22页 |
四、交付财物的方式 | 第22-23页 |
第四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立法缺陷与完善 | 第23-24页 |
第一节 立法缺陷 | 第23页 |
一、该罪主体的具体范围没有划定,需尽快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 | 第23页 |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定罪标准没有量化规定 | 第23页 |
第二节 立法完善 | 第23-24页 |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某些特定主体应作出具体规范 | 第23页 |
二、单位也应纳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 | 第23-24页 |
结语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致谢 | 第27-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