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EPS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爆、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7页
   ·概述第13-14页
   ·EPS材料的特性第14-15页
   ·泡沫混凝土的研究进展第15-21页
   ·EPS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进展第21-28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8-30页
 参考文献第30-37页
第二章 EPS混凝土静态力学性能研究第37-61页
   ·试样的制备第37-39页
     ·原材料与配比第37-38页
     ·试件制作第38-39页
   ·EPS混凝土静态压缩试验第39-43页
     ·不含硅灰EPS混凝土静态压缩试验结果第39-42页
     ·含硅灰EPS混凝土静态压缩试验结果第42-43页
   ·EPS混凝土静态劈裂试验研究第43-55页
     ·试验原理第43-44页
     ·不含硅灰的EPS混凝土劈裂试验结果第44-46页
     ·含硅灰的EPS混凝土劈裂试验结果第46-47页
     ·试样尺寸D、B和垫块宽度b对劈裂强度的影响第47-52页
       ·弹性分析模型第47-49页
       ·粘结裂纹模型第49-50页
       ·不同规范劈裂强度的计算方法第50-52页
     ·不同算法得出的不同体积含量EPS混凝土劈裂强度第52-55页
   ·EPS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劈裂强度关系第55-56页
   ·EPS混凝土破坏特性分析第56-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第三章 EPS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第61-79页
   ·试样的制备和试验装置第61-63页
     ·试样的制备第61页
     ·试验装置第61页
     ·SHPB装置原理第61-63页
   ·SHPB装置入射波形控制第63-65页
   ·不含硅灰的EPS混凝土动态压缩试验结果第65-69页
     ·粒径为3mm的EPS混凝土动态试验结果第65-66页
     ·粒径为1mm的EPS混凝土动态试验结果第66-68页
     ·不含硅灰EPS混凝土的峰值应力与应变率关系及其破坏形式第68-69页
   ·含硅灰的EPS混凝土动态压缩试验结果第69-72页
     ·EPS颗粒粒径为3mm、不同硅灰含量EPS混凝土动态试验结果第69-70页
     ·EPS颗粒粒径为1mm、不同硅灰含量EPS混凝土动态试验结果第70-71页
     ·不同硅灰含量的EPS混凝土峰值应力与应变率的关系第71-72页
   ·EPS混凝土动态劈裂试验第72-76页
     ·试验装置第72-73页
     ·动态劈裂试验结果第73-75页
       ·不含硅灰EPS混凝土劈裂试验结果第73-74页
       ·EPS颗粒体积含量为30%、不同硅灰含量的EPS混凝土劈裂试验结果第74-75页
     ·EPS混凝土动态劈裂破坏形态分析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79页
第四章 EPS混凝土抗爆性能研究第79-99页
   ·ALE方法简介第79-83页
     ·LS-DYNA主要算法第79-81页
     ·ALE算法特点第81-82页
     ·ALE算法理论基础第82-83页
   ·EPS混凝土抗爆性能有限元模型第83-89页
     ·材料模型第84-88页
     ·衰减指数DF的定义第88-89页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89-95页
     ·隧道顶部压强数值模拟结果第89-93页
       ·不含EPS混凝土缓冲层隧道结构顶部压强模拟结果第89页
       ·含体积含量为30%的EPS混凝土缓冲层隧道结构顶部压强模拟结果第89-90页
       ·含体积含量为40%的EPS混凝土缓冲层隧道结构顶部压强模拟结果第90-91页
       ·不同含量、不同厚度的EPS混凝土缓冲层隧道结构顶部压强结果比较第91-93页
     ·隧道顶部正应力~σy数值模拟结果第93-95页
   ·本章小结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第五章 EPS混凝土抗震性能研究第99-115页
   ·计算模型第100-103页
     ·有限元模型第100-101页
     ·材料模型第101页
     ·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第101-102页
     ·阻尼的选取第102-103页
   ·计算结果第103-112页
     ·拱顶压强计算结果第103-105页
     ·拱顶最大主应力计算结果第105-107页
     ·拱侧压强计算结果第107-109页
     ·拱侧最大主应力计算结果第109-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5页
第六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第115-119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15-117页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17页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117-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车身控制器硬件在环仿真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下一篇:高压水射流反射声实时采集与特征值提取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