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争议鉴定意见的解决机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 ·鉴定意见的由来 | 第9-10页 |
| ·鉴定意见应用范围广泛 | 第10页 |
| ·我国鉴定意见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 ·采用实证研究法 | 第17-18页 |
| ·个案研究法 | 第18-19页 |
| 第2章 争议鉴定意见概述 | 第19-27页 |
| ·争议鉴定意见的概念 | 第19页 |
| ·争议鉴定意见的影响 | 第19-22页 |
| ·争议的鉴定意见加重了当事人的负担 | 第20-21页 |
| ·争议的鉴定意见损害了司法的权威 | 第21-22页 |
| ·争议鉴定意见损害了人们对鉴定意见证据的信任 | 第22页 |
| ·对争议鉴定意见的理性认识 | 第22-26页 |
| ·再鉴定程序是合理的程序 | 第23-25页 |
| ·鉴定意见争议是不可避免的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我国争议鉴定意见出现的原因 | 第27-39页 |
| ·我国鉴定意见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27-32页 |
| ·鉴定意见的相关立法不完善 | 第27-29页 |
| ·我国鉴定意见管理的主体的混乱 | 第29-31页 |
| ·鉴定意见管理的客体的不规范 | 第31-32页 |
| ·我国鉴定的实施制度不完善 | 第32-35页 |
| ·鉴定各方启动的权利不均衡 | 第32-34页 |
| ·鉴定实施的具体制度不完善 | 第34-35页 |
| ·我国鉴定意见的适用制度不完善 | 第35-38页 |
| ·鉴定意见的质证制度不完善 | 第35-37页 |
| ·鉴定意见的认证制度不完善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我国争议鉴定意见解决机制的构建 | 第39-55页 |
| ·去除争议鉴定意见产生的不良土壤 | 第39-44页 |
| ·完善鉴定立法建立统一的鉴定意见法 | 第39-41页 |
| ·建立统一的鉴定机构主管部门 | 第41-42页 |
| ·规范鉴定人的管理 | 第42-44页 |
| ·制定减少争议鉴定意见的配套制度 | 第44-47页 |
| ·重构鉴定意见启动权 | 第44-46页 |
| ·建立鉴定材料的流转保护规则 | 第46-47页 |
| ·构建解决争议鉴定意见的质证和认证制度 | 第47-53页 |
| ·通过有效的质证措施防治争议鉴定意见 | 第47-51页 |
| ·通过完善的认证制度解决争议鉴定意见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