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4页 |
·主要内容与主要方法 | 第14-15页 |
·主要内容 | 第14页 |
·主要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概述 | 第15-25页 |
·社区矫正制度的概述 | 第15-19页 |
·社区矫正制度的涵义 | 第15-17页 |
·社区矫正制度的性质 | 第17-19页 |
·社区服刑人员的可矫正性解析 | 第19-20页 |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第20-24页 |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 | 第20-22页 |
·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渊源 | 第25-33页 |
·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脉络 | 第25-26页 |
·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渊源 | 第26-32页 |
·行刑社会化理论 | 第26-27页 |
·再社会化理论 | 第27-28页 |
·教育刑理论 | 第28-30页 |
·人身危险性理论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新探 | 第33-46页 |
·积极心理学 | 第33-35页 |
·积极心理学的向善性 | 第33-34页 |
·积极心理学理论对社区矫正制度的指导性 | 第34-35页 |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 第35-37页 |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建构性 | 第35-36页 |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社区矫正制度的指导性 | 第36-37页 |
·辨证论治原则 | 第37-42页 |
·疾病与犯罪的相似性 | 第37-39页 |
·辨证论治原则对社区矫正制度的指导性 | 第39-42页 |
·优势视角理论 | 第42-44页 |
·对优势的引导与整合 | 第42-43页 |
·优势视角理论对社区矫正制度的指导性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运用新型理论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 | 第46-50页 |
·矫正双方应是平等互动的伙伴关系 | 第46-47页 |
·对社区服刑人员应进行分类评估 | 第47页 |
·对社区服刑人员应进行同步向善的建构 | 第47-48页 |
·解矫的前提应是全面康复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