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村植物景观构建研究--以崇明县瀛东村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6页 |
| ·乡村旅游景观 | 第9-13页 |
| ·乡村旅游景观的分类 | 第10-11页 |
| ·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原则 | 第11-12页 |
| ·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价值 | 第12-13页 |
| ·生态旅游景观 | 第13-16页 |
| ·生态旅游 | 第13-14页 |
| ·景观绿色设计的应用 | 第14页 |
|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 第14-16页 |
| ·乡村生态旅游景观 | 第16-20页 |
| ·生态旅游景观设计的原则 | 第16-18页 |
| ·生态旅游景观设计的方法 | 第18-20页 |
| ·生态旅游村的植物景观构建 | 第20-23页 |
| ·生态旅游村植物景观的重要意义 | 第20页 |
| ·生态旅游村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0-22页 |
| ·生态旅游村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 第22-23页 |
| ·研究背景、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 第26-34页 |
| ·研究地点概况 | 第26-27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6页 |
| ·地势及土壤条件 | 第26-27页 |
| ·水文条件 | 第27页 |
| ·气候条件 | 第27页 |
| ·植被条件 | 第27页 |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27-30页 |
| ·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CFD) | 第30-34页 |
| 第三章 基于 AHP 法的植物材料选择 | 第34-48页 |
|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4-40页 |
| ·判断矩阵的构建 | 第40-43页 |
| ·基于评价值的植物材料的确定 | 第43-48页 |
| 第四章 基于群落单位的植物景观设计 | 第48-57页 |
| ·规划目标 | 第48-49页 |
| ·群落单位的区划 | 第49-51页 |
| ·依照防护效应的群落单位划分 | 第49页 |
| ·依照土壤性质的群落单位划分 | 第49页 |
| ·依照功能区域的群落单位划分 | 第49-51页 |
| ·植物群落单位的综合叠加和重新划分 | 第51页 |
| ·利用筛选出的植物进行细化群落配置 | 第51-57页 |
| ·岸线植物群落区 | 第51-52页 |
| ·主风向植物群落区 | 第52-53页 |
| ·沙汀景观植物群落区 | 第53页 |
| ·水生植物群落区 | 第53-54页 |
| ·森林湿地植物群落区 | 第54页 |
| ·科普展示植物群落区 | 第54-55页 |
| ·入口带乡村风貌植物群落区 | 第55页 |
| ·精养塘隔离带植物群落区 | 第55-56页 |
| ·道路景观植物群落区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规划设计探讨 | 第57-67页 |
| ·湍流模型和控制方程 | 第58-59页 |
| ·二维模型建立 | 第59-61页 |
| ·求解区域和网格布置 | 第59-60页 |
| ·流场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 ·求解方法 | 第61页 |
| ·林带的模拟处理 | 第61页 |
| ·设计方案 | 第61-62页 |
| ·方案模拟分析 | 第62-67页 |
| ·有叶期和无叶期变化 | 第63-64页 |
| ·树木成长期变化 | 第64-65页 |
| ·综合分析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附录 | 第73-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