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绪论 | 第11-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 有关公信力概念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2. 行业协会公信力问题的研究 | 第14-17页 |
3. 总结 | 第17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 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二、行业协会公信力解析 | 第18-27页 |
(一) 行业协会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二) 行业协会公信力概念分析 | 第20-21页 |
(三) 行业协会公信力的构成要素 | 第21-27页 |
1. 行业协会诚信 | 第22-24页 |
2. 行业协会能力 | 第24页 |
3. 行业协会公信力的制度保障 | 第24-26页 |
4. 受众的信任心理 | 第26-27页 |
三、我国行业协会公信力现状分析 | 第27-56页 |
(一) 自上而下生成的体制内行业协会公信力现状分析 | 第27-41页 |
1. 行业协会的诚信 | 第27-33页 |
2. 行业协会能力 | 第33-37页 |
3. 行业协会公信力的制度保障 | 第37-39页 |
4. 受众的信任心理 | 第39-41页 |
(二) 草根型市场内生行业协会公信力现状 | 第41-48页 |
1. 行业协会诚信 | 第41-43页 |
2. 行业协会能力 | 第43-46页 |
3. 行业协会公信力的制度保障 | 第46-48页 |
4. 受众的信任心理 | 第48页 |
(三) 中间型行业协会公信力状况分析 | 第48-53页 |
1. 行业协会的诚信 | 第48-50页 |
2. 行业协会能力 | 第50-52页 |
3. 行业协会公信力的制度保障 | 第52-53页 |
4. 受众的信任心理 | 第53页 |
(四) 我国行业协会公信力状况总结 | 第53-56页 |
1. 我国三种类型行业协会公信力状况的区别 | 第53-55页 |
2. 我国三种类型行业协会公信力状况的共性 | 第55-56页 |
四、我国行业协会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56-60页 |
(一) 国家法团主义管理体制的制约 | 第56-58页 |
(二) 行业协会管理法律法规的滞后 | 第58-59页 |
(三) 行业协会本身的负外部效应 | 第59-60页 |
(四) 社会道德危机造成信任危机 | 第60页 |
五、我国行业协会公信力建设对策 | 第60-73页 |
(一) 国外行业协会公信力分析与借鉴 | 第60-63页 |
1. 日本行业协会高公信力原因分析 | 第61-63页 |
2. 中日行业协会公信力比较 | 第63页 |
(二) 完善行业协会法律法规 | 第63-65页 |
1. 对行业协会的监督和内部管理制度化 | 第64页 |
2. 建立退出机制 | 第64-65页 |
3. 规制行业协会的负外部效应 | 第65页 |
4. 用法律保障行业协会的治理主体地位 | 第65页 |
(三) 完善行业协会内部治理 | 第65-67页 |
1. 以更为民主的方式治理协会 | 第65-66页 |
2. 引进高层次人才 | 第66页 |
3. 引入营销策略 | 第66-67页 |
4. 建立产品质量预警机制 | 第67页 |
(四) 加强行业协会评估 | 第67-69页 |
1. 监督评估的机构模式 | 第67-68页 |
2. 评估的具体方法 | 第68-69页 |
3. 建立对评估和监督结果的利用机制 | 第69页 |
(五) 建立行业协会与政府合作的新模式 | 第69-73页 |
1. 统一行业协会管理权 | 第70-71页 |
2. 建立行业协会与政府合作的模式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