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纪念性建筑的多元化创作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及现存问题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现存问题 | 第12-13页 |
·目前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畴 | 第14-16页 |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研究范畴界定 | 第16页 |
·研究的意义、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2章 当代纪念性建筑多元化创作理性解析 | 第19-39页 |
·纪念性建筑的特质与类型 | 第19-24页 |
·纪念性建筑的特质 | 第19-21页 |
·纪念性建筑的类型 | 第21-24页 |
·当代纪念性建筑多元化创作的历史必然性 | 第24-32页 |
·历史发展 | 第24-28页 |
·当代特征 | 第28-32页 |
·当代纪念性建筑多元化创作的动因 | 第32-38页 |
·社会文化领域的影响 | 第32-35页 |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 第35-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当代纪念性建筑的多元化创作理论探讨 | 第39-56页 |
·当代纪念性建筑创作的新观念 | 第39-45页 |
·接受美学设计观 | 第39-40页 |
·艺术纪念共生观 | 第40-42页 |
·多元聚合功能观 | 第42-44页 |
·虚拟信息技术观 | 第44-45页 |
·历史进程中的多元化创作 | 第45-49页 |
·尊重历史遗存 | 第46-47页 |
·融合时代精神 | 第47-49页 |
·全球背景下的多元特色营造 | 第49-55页 |
·根植主题思想 | 第49-50页 |
·挖掘文化内涵 | 第50-51页 |
·弘扬民族精神 | 第51-53页 |
·传承地域特色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当代纪念性建筑的多元化创作 | 第56-83页 |
·创作内容 | 第56-66页 |
·主题表达多样化 | 第56-58页 |
·空间设计情感化 | 第58-61页 |
·形象设计多义性 | 第61-63页 |
·环境设计意境化 | 第63-66页 |
·创作手法 | 第66-74页 |
·拓扑与重构 | 第66-68页 |
·非白式的意境表达 | 第68-71页 |
·叙事的表达方式 | 第71-72页 |
·蒙太奇的空间表达 | 第72-74页 |
·实现手段 | 第74-82页 |
·材料技术的运用 | 第75-77页 |
·非物质材料的体现 | 第77-80页 |
·新的设计和建造手段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两个纪念性建筑创作比较研究 | 第83-96页 |
·创作背景分析 | 第83-86页 |
·背景介绍 | 第83-84页 |
·设计要点 | 第84-86页 |
·方案解析 | 第86-94页 |
·创作内容 | 第86-90页 |
·创作手法 | 第90-92页 |
·实现手段 | 第92-94页 |
·总结与反思 | 第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