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科技思想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7页 |
| 一、科技思想史的概念及其北宋科技思想的特点 | 第10-14页 |
| 二、对宋代之前科技思想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14-23页 |
| 三、我国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状况概述 | 第23-25页 |
| 四、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宋学的形成与宋代科技思想的初兴 | 第27-90页 |
| 第一节 安定学派及其科技思想 | 第27-38页 |
| 一、宋初的疑古惑经思潮与安定学派的产生 | 第27-30页 |
| 二、胡瑗“明体达用”的科技思想 | 第30-38页 |
| 第二节 图书学派的易科技思想及其影响 | 第38-55页 |
| 一、刘牧的《易数钩隐图》及其易科技思想 | 第38-48页 |
| 二、图书学派对北宋科技思想发展的影响 | 第48-55页 |
| 第三节 山外派的心学思想及其科学价值 | 第55-65页 |
| 一、释智圆的生平简介 | 第55页 |
| 二、释智圆的科技思想及其价值 | 第55-65页 |
| 第四节 《武经总要》的兵学成就及其科技思想 | 第65-78页 |
| 一、官修《武经总要》的历史背景 | 第65页 |
| 二、《武经总要》中的科技思想及其局限性 | 第65-78页 |
| 第五节 庆历新政与李觏的科技思想 | 第78-90页 |
| 一、被称为“王安石先声”的李觏 | 第78-79页 |
| 二、李觏的科技思想 | 第79-90页 |
| 第三章 北宋科技思想发展的高峰 | 第90-191页 |
| 第一节 荆公学派及其王安石的科技思想 | 第90-97页 |
| 一、王安石的生平简介 | 第90页 |
| 二、王安石科技思想的特点及对熙宁变法的影响 | 第90-97页 |
| 第二节 横渠学派及其科技思想 | 第97-111页 |
| 一、横渠学派的思想风格 | 第97-99页 |
| 二、张载“务为实践之学”的科技思想 | 第99-111页 |
| 第三节 蜀学及其苏轼的科技思想 | 第111-133页 |
| 一、蜀学在宋代科技思想史中的特殊地位 | 第112-115页 |
| 二、苏轼的科学人道主义思想 | 第115-129页 |
| 三、关于《物类相感志》与《格物粗谈》的真伪问题 | 第129-133页 |
| 第四节 百源学派及其科技思想 | 第133-146页 |
| 一、邵雍的生平简介 | 第133-135页 |
| 二、邵雍的先天象数思想及对宋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 第135-146页 |
| 第五节 洛学及其“穷理”思想 | 第146-162页 |
| 一、宋代理学与科学的冲突 | 第147-149页 |
| 二、二程的“穷理”思想及其天人观 | 第149-162页 |
| 第六节 紫阳派的内丹实践及其科技思想 | 第162-173页 |
| 一、张伯端与《悟真篇》 | 第162-163页 |
| 二、张伯端的内丹学思想及其科学内容 | 第163-173页 |
| 第七节 沈括的科技思想 | 第173-191页 |
| 一、中国古代实验科学的高峰 | 第173-176页 |
| 二、宋代学术的分异作用与沈括的科技思想 | 第176-191页 |
| 第四章 北宋后期科技思想的转变 | 第191-218页 |
| 第一节 苏颂的科技思想 | 第191-200页 |
| 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物化形态 | 第191-197页 |
| 二、追求完美的技术科学思想 | 第197-200页 |
| 第二节 唐慎微的古典药物学思想及其成就 | 第200-209页 |
| 一、唐慎微的生平简介 | 第200页 |
| 二、《证类本草》的药物学成就及其科技思想 | 第200-209页 |
| 第三节 李诫的建筑学思想及其科技成就 | 第209-218页 |
| 一、《营造法式》与中国古代建筑的总特征 | 第209-212页 |
| 二、《营造法式》的建筑学思想及其科技成就 | 第212-218页 |
| 第五章 北宋科技思想发展的历史总结与局限性 | 第218-236页 |
| 第一节 北宋科技思想发展的历史总结 | 第218-225页 |
| 一、北宋诸学派科技思想的比较 | 第218-222页 |
| 二、北宋科技思想发展的特点 | 第222-225页 |
| 第二节 北宋科技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225-236页 |
| 一、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观念的矛盾 | 第225-230页 |
| 二、简短结论 | 第230-236页 |
| 主要引用和参考文献 | 第236-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