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9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信用担保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担保和信用担保的经济学解释 | 第19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20页 |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0-21页 |
·金融中介理论 | 第21-22页 |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的分析 | 第24-31页 |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 第24-26页 |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狭窄 | 第24页 |
·中小企业融资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 | 第24-25页 |
·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 | 第25-26页 |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26页 |
·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限制 | 第26-27页 |
·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制约 | 第27页 |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短缺 | 第27-28页 |
·资本市场缺乏层次 | 第28页 |
·信用担保机体系存在缺陷 | 第28页 |
·信用担保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作用 | 第28-31页 |
·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风险 | 第29页 |
·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 | 第29页 |
·有利于贯彻政府的产业政策 | 第29-31页 |
第4章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 第31-39页 |
·发达国家典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第31-35页 |
·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市场公开操作模式 | 第31-32页 |
·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府直接操作模式 | 第32-33页 |
·意大利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互助担保模式 | 第33-34页 |
·德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商业化担保模式 | 第34-35页 |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第35-37页 |
·英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分工协作合理细致 | 第35-36页 |
·韩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高科技企业 | 第36页 |
·台湾信用保证基金——担保机构向银行征信的模式 | 第36-37页 |
·经验总结与启示 | 第37-39页 |
第5章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的研究 | 第39-46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状况 | 第39-41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阶段 | 第39-40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现状 | 第40-41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的比较 | 第41-46页 |
·政策性信用担保模式 | 第41-43页 |
·商业性信用担保模式 | 第43-44页 |
·互助信用担保模式 | 第44-46页 |
第6章 完善关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议 | 第46-54页 |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内部运行机制 | 第46-49页 |
·建立有效的担保资金补偿机制 | 第46页 |
·确定适当的担保比例和担保规模 | 第46-47页 |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制 | 第47-48页 |
·设立动态的风险监控机制 | 第48-49页 |
·优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作的外部环境 | 第49-51页 |
·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 | 第49-50页 |
·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 第50-51页 |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第51页 |
·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可持续发展 | 第51-54页 |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 第51-52页 |
·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功能性缺陷 | 第52-53页 |
·商业担保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