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 斑痣盘菌科的分类历史及现状 | 第10-12页 |
2. 斑痣盘菌的地理与生态分布 | 第12页 |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物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 | 第12-21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 第12-16页 |
·PCR技术 | 第13页 |
·RFLP技术 | 第13页 |
·VNTR串联重复变异值或小卫星 | 第13-14页 |
·PFGE技术 | 第14页 |
·RAPD技术 | 第14页 |
·AFLP技术 | 第14-15页 |
·SSR技术 | 第15页 |
·ISSR技术 | 第15-16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物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16-19页 |
·RFLP在菌物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RAPD在菌物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17-19页 |
·ISSR在菌物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 第19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比较与选择依据 | 第19-21页 |
引言 | 第21-2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野外生态调查与标本采集 | 第23页 |
·标本汇总与整理 | 第23页 |
·形态结构特征显微检查 | 第23页 |
·外部形态特征观察 | 第23页 |
·冰冻切片制作 | 第23页 |
·内部结构显微检查 | 第23页 |
·描述及显微绘图 | 第23页 |
·分类依据 | 第23-24页 |
·分离与培养 | 第24页 |
·供试菌株 | 第24页 |
·分离培养 | 第24页 |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分析 | 第24-30页 |
·菌株及来源 | 第24页 |
·菌丝培养 | 第24-2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6-2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主要试剂及配置 | 第26-27页 |
·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7-28页 |
·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DNA检测 | 第28页 |
·斑痣盘菌基因组DNA的PCR扩增 | 第28-29页 |
·引物的选择 | 第28页 |
·斑痣盘菌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28-29页 |
·斑痣盘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 第29-30页 |
·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9页 |
·PCR产物的检测 | 第29页 |
·ISSR谱带的记录及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52页 |
·斑痣盘菌科的分类 | 第30-38页 |
·有关属的属征 | 第30-31页 |
·齿裂菌属 | 第30页 |
·散斑壳属 | 第30页 |
·皮下盘菌属 | 第30-31页 |
·分种检索表 | 第31页 |
·种的描述 | 第31-38页 |
·等径散斑壳 新种 | 第31-32页 |
·小散斑壳 | 第32-33页 |
·贝壳杉散斑壳 | 第33-34页 |
·八角生散斑壳 | 第34-35页 |
·拟尖丝齿裂菌 新种 | 第35-36页 |
·黄山齿裂菌 | 第36页 |
·三角形齿裂菌 | 第36-38页 |
·齿裂菌属与皮下盘菌属的ISSR分析 | 第38-52页 |
·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8页 |
·ISSR反应参数的优化 | 第38-42页 |
·DNA模板浓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Mg~(2+)浓度的选择 | 第39页 |
·Taq酶用量的选择 | 第39-40页 |
·dNTP浓度的选择 | 第40-41页 |
·引物浓度的选择 | 第41页 |
·退火温度及循环次数的选择 | 第41-42页 |
·ISSR-PCR反应结果 | 第42-52页 |
3. 结论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57页 |
·关于斑痣盘菌科的分类研究问题 | 第54页 |
·ISSR技术的优、缺点 | 第54-55页 |
·ISSR分析对皮下盘菌属和齿裂菌属种内及种间关系分析的适用性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图版Ⅰ | 第64-65页 |
图版Ⅱ | 第65-66页 |
图版Ⅲ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