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引言 | 第14-30页 |
·植物诱导防御反应的产生 | 第14-21页 |
·植物的早期反应 | 第15-17页 |
·植物系统获得抗性的产生 | 第17-20页 |
·植物间的通讯作用 | 第20-21页 |
·植物体内活性氧的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活性氧的产生 | 第22-23页 |
·活性氧的清除 | 第23-24页 |
·H_2O_2 的信号转导作用 | 第24-25页 |
·H_2O_2 与其他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 | 第25-27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7-3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8-30页 |
2 昆虫取食诱导合作杨叶片中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30-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实验处理 | 第31页 |
·总RNA 提取 | 第31-32页 |
·基因芯片流程 | 第32-33页 |
·芯片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总RNA 提取 | 第34-35页 |
·基因芯片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41页 |
·活性氧迸发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36-38页 |
·信号传递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38-41页 |
3 过氧化氢含量测定及DAB 检测 | 第41-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实验处理 | 第41-42页 |
·测定方法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不同损伤形式诱导合作杨叶片内H_2O_2 含量变化 | 第42-43页 |
·抑制剂处理后的损伤叶片中H_2O_2 含量的变化 | 第43-44页 |
·不同处理诱导合作杨叶片中H_2O_2 积累的组化检测 | 第44-48页 |
·讨论 | 第48-50页 |
4 伤害对合作杨叶片膜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50-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植物材料 | 第50页 |
·实验处理 | 第50-51页 |
·测定方法 | 第51-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不同损伤形式对合作杨叶片中MDA 含量的影响 | 第53页 |
·不同损伤形式对合作杨叶片中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不同损伤形式对合作杨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54-56页 |
·不同损伤形式对合作杨叶片中PAL 和PPO 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抑制剂处理后合作杨叶片中活性氧代谢的变化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62页 |
·不同损伤形式对合作杨叶片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第58-60页 |
·不同损伤形式对合作杨叶片中相关防御酶的影响 | 第60-62页 |
5 SA 对合作杨受伤后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62-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植物材料 | 第62-63页 |
·实验处理 | 第63页 |
·测定方法 | 第63-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67页 |
·SA 对合作杨叶片中O_2~(-.)和H_2O_2 含量的影响 | 第65页 |
·SA 对合作杨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讨论 | 第67-69页 |
6 钙抑制剂对合作杨受伤后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69-7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植物材料 | 第69-70页 |
·实验处理 | 第70页 |
·测定方法 | 第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钙抑制剂对合作杨叶片中O_2~(-.)和H_2O_2 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钙抑制剂对合作杨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71-73页 |
·讨论 | 第73-75页 |
7 讨论与结论 | 第75-80页 |
·讨论 | 第75-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3页 |
个人简介 | 第93-94页 |
导师简介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