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2页 |
·污水回用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 | 第11-12页 |
·内分泌干扰物的存在、来源和危害 | 第12-20页 |
·内分泌干扰物在污水中的浓度 | 第12-16页 |
·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 | 第16-19页 |
·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 | 第19-20页 |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回用领域的应用前景 | 第20-21页 |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内分泌干扰物的潜力 | 第21页 |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纳滤膜特性及其处理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纳滤膜的截留特性 | 第25-26页 |
·纳滤膜截留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纳滤膜与活性污泥法结合的研究进展 | 第28页 |
·目标物质的选择 | 第28-29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2章 膜-生物反应器对两种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特性 | 第32-64页 |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33-42页 |
·试验装置 | 第33-34页 |
·反应器运行参数 | 第34-36页 |
·双酚A-污泥吸附等温线测定方法 | 第36页 |
·污泥活性测定方法 | 第36-38页 |
·EDCs 样品前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38-42页 |
·膜-生物反应器对双酚A 的去除效果 | 第42-45页 |
·双酚A-污泥负荷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双酚A-容积负荷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对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44-45页 |
·双酚A 在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迁移行为 | 第45-52页 |
·活性污泥对双酚A 的吸附 | 第45-46页 |
·活性污泥吸附对去除双酚A 的贡献 | 第46-47页 |
·反应器壁及部件对双酚A 的吸附 | 第47-48页 |
·反应器壁及部件吸附对去除双酚A 的贡献 | 第48页 |
·污泥活性的变化 | 第48-49页 |
·双酚A 的生物降解产物 | 第49-51页 |
·双酚A 的物料平衡 | 第51-52页 |
·膜-生物反应器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去除效果 | 第52-55页 |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污泥负荷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2-54页 |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容积负荷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4页 |
·对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54-55页 |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在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迁移行为 | 第55-61页 |
·混合液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浓度的变化 | 第55-56页 |
·活性污泥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吸附 | 第56-58页 |
·活性污泥吸附对去除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贡献 | 第58-59页 |
·反应器壁及部件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吸附 | 第59-60页 |
·反应器壁及部件吸附对去除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贡献 | 第60页 |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物料衡算 | 第60-61页 |
·微滤膜对去除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贡献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3章 纳滤膜对MBR 出水的过滤特性与膜污染清洗特性 | 第64-106页 |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64-73页 |
·试验装置 | 第64-65页 |
·膜-生物反应器出水SDI 值 | 第65-67页 |
·纳滤膜基本信息 | 第67页 |
·基本试验方法 | 第67-70页 |
·清洗剂选择试验 | 第70-71页 |
·清洗方式的确定试验 | 第71页 |
·纳滤膜污染与清洗过程分析试验 | 第71-73页 |
·三种纳滤膜的清水通量、截留性能及污染清洗 | 第73-77页 |
·清水通量 | 第73-74页 |
·截留性能 | 第74-76页 |
·污染清洗 | 第76-77页 |
·纳滤膜的选择 | 第77页 |
·纳滤膜清洗剂的选择 | 第77-83页 |
·清洗剂对纳滤膜透水性能的恢复能力 | 第77-78页 |
·清洗剂对纳滤膜截留性能的影响 | 第78-82页 |
·清洗剂的选择 | 第82-83页 |
·纳滤膜清洗方式的确定 | 第83-90页 |
·在线碱洗对纳滤膜透水性能的维持作用 | 第83页 |
·在线碱洗对纳滤膜截留性能的影响 | 第83-88页 |
·在线碱洗中料液与清洗剂pH 值的变化 | 第88-89页 |
·纳滤膜清洗的辅助方法 | 第89-90页 |
·清洗方式的确定 | 第90页 |
·纳滤膜污染与清洗过程分析 | 第90-104页 |
·膜-生物反应器出水对纳滤膜的污染 | 第90-91页 |
·纳滤系统料液与透过液水质 | 第91-92页 |
·纳滤膜表面污染物组成分析 | 第92-97页 |
·清洗过程中纳滤膜表面污染物的变化 | 第97-99页 |
·清洗过程中纳滤膜表面形态的变化 | 第99-101页 |
·清洗过程中纳滤膜表面亲疏水性的变化 | 第101-102页 |
·纳滤膜污染与清洗过程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4章 纳滤强化膜-生物反应器去除内分泌干扰物的特性 | 第106-146页 |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106-118页 |
·试验装置 | 第106-109页 |
·系统连续运行参数 | 第109-111页 |
·检测与分析方法 | 第111-118页 |
·MBR+NF 系统与对照MBR 系统的运行状况监测 | 第118-123页 |
·系统流量与水力停留时间 | 第118-119页 |
·过渡槽水温 | 第119页 |
·曝气量 | 第119-120页 |
·溶解氧浓度 | 第120-121页 |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 | 第121-123页 |
·MBR+NF 系统对BPA 和NPnEO 去除效果的强化 | 第123-125页 |
·水相浓度的变化 | 第123-124页 |
·泥相浓度的变化 | 第124-125页 |
·MBR+NF 系统对雌激素类EDCs 去除效果的强化 | 第125-128页 |
·GC-MS 标准曲线 | 第125-126页 |
·17β-雌二醇去除效果 | 第126-127页 |
·雌三醇去除效果 | 第127-128页 |
·17α-乙炔雌二醇去除效果 | 第128页 |
·纳滤膜对EDCs 的截留效果 | 第128-129页 |
·两系统对EDCs 去除效果的对比 | 第129-130页 |
·两系统中雌激素活性的沿程变化 | 第130-131页 |
·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131-140页 |
·COD 去除效果 | 第131-132页 |
·氮素去除效果 | 第132-135页 |
·磷素去除效果 | 第135-136页 |
·无机离子浓度的变化 | 第136-137页 |
·pH 值的变化 | 第137-138页 |
·纳滤膜的截留效果 | 第138-139页 |
·两系统对常规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对比 | 第139-140页 |
·污染物在MBR+NF 系统中的迁移行为 | 第140-144页 |
·不同反应池对目标EDCs 去除的贡献 | 第140-142页 |
·微滤膜对目标EDCs 去除的贡献 | 第142页 |
·其他作用对目标EDCs 去除的贡献 | 第142页 |
·不同反应池对常规污染物去除的贡献 | 第142-143页 |
·微滤膜对常规污染物去除的贡献 | 第143-144页 |
·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5章 纳滤截留对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性质的影响 | 第146-164页 |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146-150页 |
·试验装置与运行参数 | 第146页 |
·取样方法 | 第146-147页 |
·检测与分析方法 | 第147-150页 |
·微滤膜跨膜压差的变化 | 第150-152页 |
·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粘度的变化 | 第152页 |
·膜-生物反应器上清液有机物浓度的变化 | 第152-154页 |
·膜-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性状的变化 | 第154-155页 |
·膜-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的对比 | 第155-163页 |
·物种丰度 | 第159-160页 |
·多样性评价 | 第160-163页 |
·小结 | 第163-1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64-168页 |
·结论 | 第164-167页 |
·建议 | 第167-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