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4页 |
前言 | 第14-18页 |
第一部分 高血压病及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研究策略的选择 | 第18-4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二、技术路线的选择 | 第19-20页 |
三、临床资料采集 | 第20-25页 |
四、遗传学资料采集 | 第25-36页 |
五、质量控制 | 第36-37页 |
六、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第二部分 高血压病临床、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机制分析 | 第41-60页 |
第一节 线粒体tRNA~(Ile)基因在高血压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第41-50页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41-44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44-48页 |
三、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二节 环境因素及线粒体基因突变在中国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中的协同作用 | 第50-56页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50-52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52-54页 |
三、讨论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第三部分 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临床、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 | 第60-81页 |
第一节 A 4401G突变在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中的作用机制 | 第60-72页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60-63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63-70页 |
三、讨论 | 第70-72页 |
第二节 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协同作用分析 | 第72-77页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72-73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73-75页 |
三、讨论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文献综述 | 第81-128页 |
综述一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nd Mitochondria | 第81-109页 |
综述二 高血压病致病因素研究进展 | 第109-128页 |
附录 | 第128-129页 |
个人简历 | 第129-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