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一、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涵义及现状研究的意义 | 第14-20页 |
(一) 民办高校学生的出现及其特殊性 | 第14-16页 |
1. 民办高校学生的出现 | 第14-15页 |
2. 民办高校学生的特殊性 | 第15-16页 |
(二)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涵义、结构及功能 | 第16-19页 |
1.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涵义 | 第16页 |
2.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结构 | 第16-18页 |
3.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功能 | 第18-19页 |
(三) 加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1. 认识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需要 | 第19页 |
2. 提高民办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 第19页 |
3. 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19-20页 |
二、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 | 第20-30页 |
(一)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总体呈良性发展趋势 | 第20-24页 |
1. 绝大部分学生的政治态度是健康向上的 | 第20-21页 |
2. 大多数学生的道德认识与社会要求基本一致 | 第21-22页 |
3. 道德情感基本上是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占主导地位 | 第22页 |
4. 道德意志力水平有提高的趋势 | 第22-23页 |
5. 道德行为的主流是向善向上的 | 第23-24页 |
(二)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4-30页 |
1. 部分学生政治理想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和迷惘 | 第24-25页 |
2. 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 第25-27页 |
3. 相当数量的学生社会责任感趋于淡漠 | 第27页 |
4. 道德意志水平状况参差不齐,抗挫折能力较弱 | 第27页 |
5. 大多数学生自律意识较差,存在知行矛盾 | 第27-30页 |
三、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0-40页 |
(一) 社会转型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 第30-31页 |
1. 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 第30页 |
2. 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 | 第30-31页 |
3. 社会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低认同的影响 | 第31页 |
(二) 家庭道德教育缺失与错位的影响 | 第31-33页 |
1. 少数结构不健全及成员关系不和的家庭对子女的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32页 |
2. 文化水平偏低、自身素质不高的家长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的占相当比重 | 第32页 |
3. 相当数量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方式不科学 | 第32-33页 |
(三)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影响 | 第33-38页 |
1. 德育首要地位的观念落实不到位的影响 | 第33页 |
2. 缺乏学生德育队伍的完整性建设 | 第33-34页 |
3. 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4. 思想品德教育内容针对性还不强的影响 | 第35-36页 |
5.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单一陈旧的影响 | 第36页 |
6. 缺乏全员行动的德育机制 | 第36-37页 |
7. 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匮乏、校内外环境复杂 | 第37-38页 |
(四) 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的影响 | 第38-40页 |
四、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 第40-52页 |
(一) 坚持德育首位的教育指导思想 | 第40-41页 |
1. 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 第40页 |
2. 建立一个全套人才培养方案 | 第40-41页 |
3. 设立监督落实“德育为首”指导思想的机构 | 第41页 |
(二) 切实加强德育队伍的整体化建设 | 第41-43页 |
1. 建立科学的资格准入制度 | 第41-42页 |
2. 着力提高德育队伍成员的专业化素质 | 第42-43页 |
3. 完善德育队伍人员考评制度 | 第43页 |
(三) 探索和创新适合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43-47页 |
1. 确立适合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德育目标 | 第44页 |
2. 完善适合民办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内容 | 第44-46页 |
3. 坚持分层教育方法 | 第46-47页 |
(四) 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型德育工作运行机制 | 第47-50页 |
1. 强化党组织指挥与实施德育的中心地位和功能 | 第47-48页 |
2. 发挥行政系统的主体作用 | 第48页 |
3. 发挥群众组织的桥梁作用 | 第48-50页 |
(五) 构建家、校、社会三者合一的“一体化”教育 | 第50-52页 |
1.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 第50-51页 |
2. 联系社会,改善校园周边育人环境 | 第51-52页 |
结束语 | 第52-54页 |
注释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