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意义及立论依据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3-19页 |
·深埋隧道围岩系统稳定性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深埋隧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深埋隧道数值模拟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深埋隧道渗流场--应力场耦合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深埋隧道围岩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2 深埋隧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第22-60页 |
·引言 | 第22页 |
·物理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 | 第22-26页 |
·相似的概念 | 第22-25页 |
·相似三定理 | 第25-26页 |
·深埋隧道物理模型试验设计 | 第26-30页 |
·工程背景 | 第26-27页 |
·试验设备 | 第27-29页 |
·试验方案 | 第29-30页 |
·物理模型材料的研制 | 第30-38页 |
·围岩相似材料的选择 | 第30-32页 |
·模型试件的制作及力学参数的测试方法 | 第32-35页 |
·模型材料配比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锚杆、衬砌模型材料的模拟 | 第37-38页 |
·大型平面应变模型和三维模型的制作和安装技术 | 第38-43页 |
·三心拱隧道模具的制作 | 第38-39页 |
·平面应变模型的制作 | 第39-40页 |
·三维模型的制作 | 第40-41页 |
·模型的安装 | 第41-42页 |
·开挖过程的模拟 | 第42-43页 |
·物理模型试验测试技术 | 第43-45页 |
·应变测试技术 | 第43-45页 |
·内窥摄影技术 | 第45页 |
·模型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45-58页 |
·平面应变模型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45-54页 |
·三维模型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3 高应力对地下洞室双重非线性影响的数值仿真研究 | 第60-90页 |
·引言 | 第60页 |
·大变形数值方法几何场理论 | 第60-61页 |
·极分解定理 | 第60页 |
·S-R 和分解定理 | 第60-61页 |
·物理非线性模型——应变软化模型的建立 | 第61-65页 |
·增量弹性法则 | 第61页 |
·屈服函数和势函数及塑性修正 | 第61-64页 |
·软化参数 | 第64-65页 |
·软化函数 | 第65页 |
·岩石峰后应力特性研究 | 第65-69页 |
·深埋隧道围岩渐进破坏过程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对比分析 | 第69-79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70-71页 |
·结果对比分析 | 第71-79页 |
·深埋隧道非线性数值模拟的正交数值试验 | 第79-87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80页 |
·正交数值试验设计 | 第80-82页 |
·结果分析 | 第82-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4 深埋隧道围岩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 | 第90-114页 |
·引言 | 第90-91页 |
·深埋隧道涌、突水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91-95页 |
·岩性 | 第91-92页 |
·地应力 | 第92-93页 |
·气候、地形地貌条件 | 第93-94页 |
·地质构造 | 第94-95页 |
·复杂裂隙岩体水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95-98页 |
·模型的物理基础 | 第95-96页 |
·块裂介质岩体水力学模型 | 第96-97页 |
·拟连续介质水力学模型 | 第97-98页 |
·复杂裂隙岩体水力学模型的数值解法 | 第98-100页 |
·裂隙渗流方程泛函及离散 | 第98-99页 |
·裂隙变形方程和拟连续介质变形方程的离散 | 第99-100页 |
·坐标函数的转换 | 第100-101页 |
·有限元方程组的快速算法 | 第101-103页 |
·SSOR-PCG 法 | 第101-102页 |
·SSOR-PCG 法改进的迭代格式 | 第102页 |
·SSOR-PCG 改进迭代格式的算例分析 | 第102-103页 |
·程序设计 | 第103-104页 |
·算例分析 | 第104-113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04-106页 |
·深埋隧道水力学模型的简化 | 第106-107页 |
·渗流场、应力场的耦合规律研究 | 第107-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5 深埋隧道围岩系统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 | 第114-146页 |
·引言 | 第114页 |
·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与混沌学的基本理论 | 第114-116页 |
·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 | 第114-115页 |
·混沌的基本概念 | 第115-116页 |
·深埋隧道围岩系统耗散结构机制的形成 | 第116-117页 |
·微观机制 | 第116-117页 |
·宏观机制 | 第117页 |
·施工过程中深埋隧道围岩系统演化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定量分析 | 第117-137页 |
·特征点剪切应变率演化规律分析 | 第119-122页 |
·深埋隧道围岩系统的最佳嵌入维与时间滞后的确定 | 第122-127页 |
·深埋隧道围岩系统的相关维计算 | 第127-130页 |
·深埋隧道围岩系统的最大Lyapunov 指数的计算 | 第130-132页 |
·深埋隧道围岩系统的Kolmogorov 熵的计算 | 第132-135页 |
·综合分析 | 第135-137页 |
·基于相空间重构的深埋隧道岩体变形的非线性预测 | 第137-140页 |
·基于相空间重构的预测方法 | 第137-138页 |
·实例分析 | 第138-140页 |
·深埋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 | 第140-145页 |
·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变量的选取 | 第140-142页 |
·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42-143页 |
·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制值对比分析 | 第143-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48页 |
·主要结论 | 第146-147页 |
·本论文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47页 |
·建议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0页 |
附录 | 第160-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