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自然灾害研究 | 第10-12页 |
·国内自然灾害研究 | 第12-13页 |
·国内外自然灾害研究的评述 | 第13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实现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自然灾害的社会学认识 | 第15-25页 |
·自然灾害属性 | 第15-17页 |
·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 | 第15-16页 |
·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 | 第16-17页 |
·自然灾害的社会学性质 | 第17-19页 |
·灾害是一个社会性事件 | 第17-18页 |
·灾害是人的生存能力所不能承受的自然或社会变故 | 第18页 |
·灾害是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 | 第18-19页 |
·自然灾害的社会学视角考察 | 第19-21页 |
·环境社会学视角的自然灾害 | 第19-20页 |
·福利社会学视角的自然灾害 | 第20页 |
·发展社会学视角的自然灾害 | 第20-21页 |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 第21-25页 |
·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 | 第21-23页 |
·社会经济活动对灾害的影响 | 第23-25页 |
3 重庆市自然灾害的地理因素及人文因素 | 第25-44页 |
·重庆市自然灾害概况 | 第25-30页 |
·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并以旱灾、暴雨洪灾和地质灾害为主 | 第26-28页 |
·气象灾害出现频繁、呈明显的时空差异 | 第28-29页 |
·地质灾害突发性强、危害严重 | 第29页 |
·自然灾害呈现周期缩短、损失加重的趋势 | 第29-30页 |
·重庆市自然灾害的地理因素 | 第30-35页 |
·地形地貌因素 | 第31页 |
·气候因素 | 第31-34页 |
·水文因素 | 第34页 |
·植被因素 | 第34-35页 |
·重庆市自然灾害的社会驱动力 | 第35-44页 |
·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生态环境形成沉重的压力 | 第36页 |
·城市化与自然灾害 | 第36-38页 |
·脆弱的社会经济系统 | 第38-39页 |
·交通工程建设等诱发水土流失 | 第39-40页 |
·三峡工程的修建导致库区生态环境破坏 | 第40-41页 |
·矿产开发诱发矿山灾害 | 第41-42页 |
·市民防灾意识薄弱 | 第42-44页 |
4 重庆市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44-50页 |
·自然灾害对生命财产的破坏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 第44-46页 |
·灾害对重庆市人民生命的扼杀 | 第44-45页 |
·灾害导致大量财物损失 | 第45-46页 |
·对生命系统线系统工程及其设施的影响 | 第46页 |
·灾害对重庆市交通运输、工业、旅游业的影响 | 第46-48页 |
·对航运、铁路、道路桥梁交通及运输具有极大影响 | 第47页 |
·对工矿业的影响 | 第47页 |
·阻碍旅游业发展 | 第47-48页 |
·灾害对重庆市文化教育的影响 | 第48-49页 |
·灾害搅动下的社会纷乱 | 第49-50页 |
·增加城乡居民心理负担,影响社会安定 | 第49页 |
·贫困山区贫困化加剧 | 第49-50页 |
5 重庆市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耦合分析 | 第50-63页 |
·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耦合模型 | 第50-51页 |
·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灾害耦合分析 | 第51-63页 |
·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评价 | 第51-54页 |
·区域灾害损毁评价 | 第54-55页 |
·重庆市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强度指数与灾害损毁模数 | 第55-59页 |
·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灾害空间格局的耦合分析 | 第59-63页 |
6 重庆市防灾减灾的社会对策 | 第63-67页 |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第63-64页 |
·谋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 第64页 |
·增强社会经济系统的承灾能力 | 第64-65页 |
·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水平 | 第65页 |
·建立和完善综合救灾保障体系 | 第65-67页 |
7 结语 | 第67-69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主要创新工作 | 第68页 |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与参与课题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