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模态分析的出现与发展 | 第8-9页 |
·试验模态分析出现的背景 | 第8页 |
·试验模态分析的基本内容 | 第8-9页 |
·模态分析软件的发展 | 第9-10页 |
·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9-10页 |
·模态分析软件的发展趋势 | 第10页 |
·本文的目的与内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2-18页 |
·虚拟仪器技术 | 第12-14页 |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 第12页 |
·虚拟仪器的典型构成 | 第12-13页 |
·虚拟仪器与传统仪器的比较 | 第13-14页 |
·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 | 第14-16页 |
·Visual C++简介 | 第14-15页 |
·Visual C++ 6.0 的特点 | 第15-16页 |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6-18页 |
第三章 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18-26页 |
·引言 | 第18页 |
·面向图元对象的结构模型输入技术 | 第18-19页 |
·基于图元的结构模型输入方法的支撑技术 | 第19-21页 |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与 C++ | 第19-20页 |
·三维图形处理库 OpenGL | 第20-21页 |
·模型建立中的图像处理技术 | 第21-23页 |
·图像变换 | 第21-22页 |
·图像的绘制 | 第22-23页 |
·结构模型建立的定义与实现 | 第23-26页 |
·结构模型建立的定义 | 第23-24页 |
·数据结构的建立 | 第24页 |
·用户界面设计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数据采集与数据回放模块的设计 | 第26-36页 |
·测试信号分析概述 | 第26页 |
·数据采集的硬件选择 | 第26-28页 |
·数模(A/D)转换的机制 | 第26-27页 |
·数据采集卡(DAQ)的选用 | 第27-28页 |
·数据采集模块的软件实现 | 第28-36页 |
·板卡驱动接口与工作流程 | 第28-31页 |
·数据采集模块的界面设计 | 第31-34页 |
·数据回放模块的设计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模态参数识别模块设计 | 第36-50页 |
·引言 | 第36页 |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6-40页 |
·振动系统的力学模型 | 第36-38页 |
·频响函数 | 第38-40页 |
·模态参数识别 | 第40-47页 |
·单模态识别 | 第40-43页 |
·多模态识别 | 第43-47页 |
·子模块的实现与用户界面设计 | 第47-50页 |
·Visual C++ 与 MATLAB 的混合编程 | 第47-49页 |
·用户界面的设计 | 第49-50页 |
第六章 基于实体模型的模态振型的动态输出 | 第50-57页 |
·模态振型的规范化 | 第50-52页 |
·基于实体模型的模态振型显示 | 第52-56页 |
·OpenGL 的初始化 | 第52-53页 |
·光照的使用 | 第53-54页 |
·模态振型动态演示的实现 | 第54-55页 |
·显示涉及的其它技术 | 第55-56页 |
·振型输出子模块的用户界面设计 | 第56-57页 |
第七章 系统的检验 | 第57-60页 |
·简支梁的模态分析试验 | 第57-58页 |
·简支梁的理论计算验证 | 第58-60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4-65页 |
详细摘要 | 第65-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