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策略的探讨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13-14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企业逆向物流概述 | 第15-25页 |
| ·逆向物流的概念及其发展 | 第15-16页 |
| ·逆向物流的产生 | 第16-17页 |
| ·企业逆向物流的特点——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的对比 | 第17-20页 |
| ·逆向物流与环保物流的关系 | 第20-21页 |
| ·企业逆向物流的运作模式 | 第21-23页 |
| ·共用物流渠道模式 | 第21页 |
| ·企业逆向物流自营模式 | 第21-22页 |
| ·企业逆向物流联营模式 | 第22页 |
| ·企业逆向物流外包模式 | 第22-23页 |
| ·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的技术要素分析 | 第23-25页 |
| ·加强逆向物流的起始点控制 | 第23页 |
| ·压缩处理周期 | 第23-24页 |
| ·建立逆向物流的信息系统 | 第24页 |
| ·设立集中式回流物品处理中心 | 第24页 |
| ·零返回商品流政策 | 第24页 |
| ·重新制造、整修 | 第24页 |
| ·资产的恢复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的影响因素 | 第25-32页 |
| ·企业逆向物流的驱动因素 | 第25-27页 |
| ·政府立法的驱动 | 第25-26页 |
| ·经济价值的驱动 | 第26页 |
| ·顾客价值的驱动 | 第26页 |
| ·社会价值的驱动 | 第26-27页 |
| ·企业逆向物流实施方式的影响因素 | 第27-30页 |
| ·企业战略目标 | 第27-28页 |
| ·外部环境因素 | 第28页 |
| ·内部环境因素 | 第28-30页 |
| ·企业逆向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 ·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 第30页 |
| ·逆向物流的成本因素 | 第30页 |
| ·逆向物流的技术性 | 第30-31页 |
| ·企业对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商管理的能力 | 第31页 |
| ·考虑行业竞争情况及产品特性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我国企业逆向物流的障碍及策略 | 第32-42页 |
| ·我国企业逆向物流的障碍 | 第32-34页 |
| ·逆向物流观念方面 | 第32-33页 |
| ·逆向物流管理模式方面 | 第33页 |
| ·逆向物流资金和人才方面 | 第33页 |
| ·逆向物流业务方面 | 第33-34页 |
| ·逆向物流效益方面 | 第34页 |
| ·我国企业逆向物流的策略 | 第34-42页 |
| ·管理层方面 | 第34-35页 |
| ·系统和设施方面 | 第35-36页 |
| ·逆向物流模式方面 | 第36-38页 |
| ·逆向物流层方面 | 第38页 |
| ·回收管理方面 | 第38-40页 |
| ·运输管理方面 | 第40页 |
| ·运作过程方面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局限 | 第43页 |
| ·建议 | 第43页 |
| ·展望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