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39页 |
一.基因工程培育抗稻瘟病水稻的研究进展 | 第13-25页 |
1. 水稻稻瘟病及其病菌的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水稻稻瘟病介绍 | 第13-14页 |
·水稻稻瘟病菌概述 | 第14-16页 |
2. 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水稻稻瘟病抗性及抗性基因概述 | 第16-17页 |
·抗稻瘟病相关基因及其产物功能研究 | 第17-23页 |
3. 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 | 第23-25页 |
·常规抗病育种 | 第23页 |
·基因工程育种 | 第23-24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24-25页 |
二、基因工程培育抗条纹叶枯病水稻的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1. 水稻条纹叶枯病及其病毒的研究概况 | 第25-28页 |
·水稻条纹叶枯病概况 | 第25-26页 |
·条纹叶枯病毒概况 | 第26-28页 |
2.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 | 第28页 |
3. RNA 干扰机理概述 | 第28-30页 |
·RNA 干扰的发现 | 第28-29页 |
·RNA 干扰的作用机制 | 第29-30页 |
4. RNA干扰技术在抗病毒育种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三、无选择标记系统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概况及安全性评价 | 第31-37页 |
1. 无选择标记系统培育转基因植物概况 | 第31-32页 |
2. 无选择标记系统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概述 | 第32-36页 |
·共转化系统 | 第32-33页 |
·转座子系统 | 第33-34页 |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 | 第34-36页 |
3.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策略 | 第36-37页 |
四、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7-39页 |
第二部分 实验论文 | 第39-85页 |
第一章:抗稻瘟病转基因水稻的培育 | 第39-7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植物材料 | 第39页 |
·质粒和菌株 | 第39页 |
·重要的试剂及溶液 | 第39页 |
·植物培养材料 | 第39-4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0-53页 |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 第40-41页 |
·水稻转化培养基的配制 | 第41页 |
·常用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第41-42页 |
·Trizol 试剂提取小萝卜总 RNA | 第42-43页 |
·CTAB-LiCl 法提取花生叶片总RNA | 第43-44页 |
·RNA 的反转录实验 | 第44页 |
·引物设计及相关的PCR 扩增 | 第44-45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5页 |
·PCR 扩增产物的回收 | 第45页 |
·回收产物与pMD18-T 载体连接 | 第45-46页 |
·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46-48页 |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8-49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转化及鉴定 | 第49-50页 |
·水稻转化 | 第50-51页 |
·提取水稻叶片 DNA | 第51-52页 |
·转基因苗的检测、鉴定 | 第52页 |
·TCA-丙酮沉淀法提取植物总蛋白 | 第52页 |
·稻瘟病菌的培养 | 第52-53页 |
·体外抑菌性鉴定 | 第53页 |
·转基因植株室内稻瘟病菌抗种性鉴定 | 第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6页 |
·Rs-AFP1 基因和PNRSC 基因的克隆 | 第53-54页 |
·Rs-AFP1 基因和PNRSC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4-58页 |
·Rs-AFP1 基因和PNRSC 基因中间载体的构建 | 第58页 |
·用于植物转化的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8-60页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 | 第60-61页 |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鉴定 | 第61-63页 |
·田间转基因植株对稻瘟病菌抗性的初步观察 | 第63-64页 |
·转基因植株体外抑菌性鉴定 | 第64-66页 |
·转基因植株室内稻瘟病菌接种性鉴定结果 | 第66页 |
4. 讨论 | 第66-71页 |
·硫堇蛋白类基因Rs-AFP1 的结构及其在抗稻瘟病中的作用 | 第67-68页 |
·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PNRSC 的结构及其在抗稻瘟病中的作用 | 第68-69页 |
·硫堇蛋白类基因Rs-AFP1 及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PNRSC 在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中的展望 | 第69-70页 |
·Ubi 启动子及bar 基因为选择标记的优势 | 第70页 |
·抗稻瘟病育种现状及前景 | 第70-71页 |
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二章:抗条纹叶枯病转基因水稻的培育 | 第73-8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植物材料 | 第73页 |
·质粒和菌株 | 第7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3-76页 |
·引物设计 | 第73-74页 |
·感染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水稻总RNA 的提取和第一链cDNA 的合成 | 第74页 |
·五条RSV 干扰片段的获得 | 第74页 |
·pUC19 改造的RNA 干扰载体的构建 | 第74-75页 |
·pCAMBIA1300 改造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5页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75页 |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75-7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6-80页 |
·五个RSV 干扰片段的克隆及酶切鉴定 | 第76页 |
·pUC19-RNAi-OsRSV(1-5)系列干扰载体的构建 | 第76-77页 |
·pCA1300-Ubi-RNAi-OsRSV(1-5)系列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7-78页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 | 第78-79页 |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79-80页 |
4. 讨论 | 第80-83页 |
·RNA干扰、玉米泛素Ubi启动子及bar基因在水稻抗病毒方面的应用 | 第81-82页 |
·抗条纹叶枯病育种现状及前景 | 第82-83页 |
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附录一 水稻培养基母液的配置 | 第93-94页 |
附录二 水稻转化培养基的配置 | 第94-9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