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关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东亚的范围 | 第17页 |
·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17-18页 |
·自由贸易区 | 第18-19页 |
·创新和研究意义 | 第19页 |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21-30页 |
·早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21-24页 |
·自由贸易区理论 | 第21-22页 |
·关税同盟理论 | 第22-24页 |
·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24页 |
·二十世纪60-70年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24-27页 |
·罗布森的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型 | 第24-25页 |
·共同市场理论 | 第25-26页 |
·协议国际分工理论 | 第26-27页 |
·中心-外围理论和国际依附理论 | 第27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近期发展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东亚经济合作现状 | 第30-39页 |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 | 第30-33页 |
·东盟的特惠贸易安排 | 第30页 |
·东盟自由贸易区 | 第30-33页 |
·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33页 |
·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双边经济合作安排——“10+1” | 第33-35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 第33-34页 |
·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 | 第34-35页 |
·韩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 | 第35页 |
·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多边经济合作安排——“10+3” | 第35-37页 |
·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合作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影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9-55页 |
·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 第39-42页 |
·东亚区内外贸易联系程度的实证分析 | 第42-47页 |
·贸易结合度概念 | 第42-43页 |
·东亚贸易结合度分析 | 第43-47页 |
·东亚各国区内外相互投资状况 | 第47-51页 |
·东盟吸引外资状况 | 第47-49页 |
·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的投资关系 | 第49-51页 |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社会政治因素 | 第51-54页 |
·东亚区域内不确定政治因素影响区域合作内聚力 | 第51-52页 |
·东亚区域内核心国家的选择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促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举措和中国的对策 | 第55-61页 |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和相应举措 | 第55-58页 |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 | 第55页 |
·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举措 | 第55-58页 |
·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举措 | 第58页 |
·中国的对策 | 第58-60页 |
·加强与东亚区内的贸易和投资联系 | 第58页 |
·降低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措施 | 第58-59页 |
·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