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2-43页 |
·引言 | 第22页 |
·绿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9页 |
·绿豆成分 | 第23-27页 |
·常规营养成分 | 第23-24页 |
·特异性成分 | 第24-26页 |
·蛋白水解酶 | 第24页 |
·胰蛋白酶抑制剂 | 第24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 | 第24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第24-25页 |
·抗氧化活性成分 | 第25页 |
·抗真菌蛋白 | 第25页 |
·植物凝集素 | 第25-26页 |
·丝氨酸羧肽酶 | 第26页 |
·β-半乳糖苷酶 | 第26页 |
·其它成分 | 第26-27页 |
·绿豆的营养功效 | 第27-28页 |
·抗菌抑菌作用 | 第27页 |
·降血脂作用 | 第27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27页 |
·解毒作用 | 第27页 |
·其他 | 第27-28页 |
·绿豆饮料开发 | 第28-29页 |
·仿乳饮料制品制备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微胶囊粉末油脂制备工艺 | 第30-32页 |
·微胶囊粉末油脂芯材的选择 | 第30页 |
·微胶囊粉末油脂壁材的选择 | 第30-31页 |
·乳化剂的选择 | 第31-32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 第32-37页 |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32-3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7页 |
·绿豆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第33页 |
·绿豆湿热预处理特性研究 | 第33-34页 |
·绿豆淀粉酶法水解工艺探讨 | 第34页 |
·绿豆蛋白酶法水解工艺探讨 | 第34页 |
·绿豆纤维素水解工艺探讨 | 第34-35页 |
·绿豆酶解过程中部分营养素的变化研究 | 第35-36页 |
·绿豆分步酶解过程中总黄酮类化合物溶出分布分析 | 第35页 |
·绿豆分步酶解过程中微量元素分布分析 | 第35页 |
·绿豆分步酶解过程中微量元素形态分布分析 | 第35-36页 |
·绿豆分步酶解过程中氨基酸分布分析 | 第36页 |
·绿豆蛋白酶解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分析 | 第36页 |
·全绿豆澄清固体饮料开发工艺研究 | 第36页 |
·全绿豆新仿乳制品开发研究 | 第36-37页 |
·米渣蛋白的酶法改性 | 第36页 |
·全绿豆仿乳制品乳化体系的研究 | 第36-37页 |
·全绿豆仿乳制品乳化工艺的研究 | 第37页 |
·全绿豆仿乳制品喷雾干燥工艺的研究 | 第37页 |
·全绿豆仿乳制品的电镜分析 | 第37页 |
·粉末油脂质量评价新方法的探讨 | 第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第2章 绿豆营养成分分析 | 第43-59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粗纤维的测定(重量法) | 第44-46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4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4-45页 |
·测定步骤 | 第45页 |
·计算公式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6页 |
·中性洗涤纤维(NDF)的测定 | 第46-48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4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测定步骤 | 第46-47页 |
·计算公式 | 第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48页 |
·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测定 | 第48-49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4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8页 |
·测定步骤 | 第48页 |
·计算公式 | 第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49页 |
·改良的Southgate法分析绿豆膳食纤维 | 第49-57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49-5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50页 |
·改良的Southgate法分析绿豆纤维素中测定条件的确定 | 第50-51页 |
·改良的Southgate法分析绿豆中膳食纤维 | 第51-52页 |
·己糖的测定 | 第51-52页 |
·戊糖的测定 | 第52页 |
·糖醛酸的测定 | 第52页 |
·计算公式 | 第52-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7页 |
·各单糖测定工作曲线及回归方程 | 第53-55页 |
·改良的Southgate法分析绿豆纤维素中测定条件的确定 | 第55-56页 |
·绿豆及绿豆皮样品中膳食纤维各成分的测定结果 | 第56页 |
·绿豆中膳食纤维多糖分布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第3章 绿豆浸泡过程中的吸水模型和微量元素溶出特性 | 第59-71页 |
·引言 | 第59-60页 |
·实验部分 | 第60-62页 |
·主要仪器与材料 | 第60-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绿豆吸水率的测定 | 第61页 |
·微量元素溶出情况分析时的绿豆湿热处理 | 第61页 |
·样品的消化和仪器工作参数 | 第61-62页 |
·微量元素的测定 | 第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绿豆吸水变化的时间进程 | 第62-63页 |
·热烫对绿豆吸水进程的影响 | 第63-64页 |
·绿豆吸水变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4-67页 |
·绿豆中微量元素含量 | 第67页 |
·绿豆浸泡过程中微量元素的溶出分析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4章 绿豆淀粉酶法水解特性 | 第71-78页 |
·前言 | 第71页 |
·实验部分 | 第71-72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71页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71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71页 |
·实验方法 | 第71-72页 |
·预处理 | 第71-72页 |
·水解工艺 | 第72页 |
·淀粉提取率(RE)的测定 | 第72页 |
·淀粉酶解单因素实验 | 第72页 |
·最佳酶解条件的确定 | 第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7页 |
·加酶量对 RE的影响 | 第72-73页 |
·固液比(绿豆:水,即底物浓度)对 RE的影响 | 第73-74页 |
·pH对 RE的影响 | 第74-75页 |
·酶解时间对 RE的影响 | 第75页 |
·最佳淀粉酶解条件的确定 | 第75-77页 |
·小结 | 第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第5章 绿豆蛋白酶法水解特性 | 第78-93页 |
·前言 | 第78-80页 |
·实验部分 | 第80-82页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80页 |
·主要实验方法 | 第80-82页 |
·蛋白提取工艺 | 第80页 |
·蛋白水解 | 第80页 |
·水解度的测定 | 第80-81页 |
·Alcalase 2.4L FG酶水解绿豆蛋白工艺响应面分析 | 第81页 |
·水解产物苦味评价 | 第81页 |
·水解产物脱苦 | 第81-8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2-90页 |
·不同蛋白酶对绿豆分离蛋白水解特性分析 | 第82-83页 |
·Alcalase 2.4L FG酶水解绿豆蛋白工艺响应面分析 | 第83-85页 |
·响应面直观分析 | 第85-87页 |
·酶解最佳工艺的优化 | 第87页 |
·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 Vmax的测定 | 第87-88页 |
·Alcalase 2.4L FG水解绿豆蛋白的产物苦味与水解度的关系 | 第88页 |
·Alcalase 2.4L FG水解绿豆蛋白的产物的脱苦方法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第6章 绿豆纤维素酶法水解特性 | 第93-104页 |
·引言 | 第93-94页 |
·实验部分 | 第94-96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94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94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94页 |
·实验方法 | 第94-96页 |
·绿豆渣常量组分测定 | 第95页 |
·微量元素分析 | 第95页 |
·绿豆渣制取水溶性纤维素及实验设计 | 第95-96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6页 |
·水溶性纤维提取率(RE)计算 | 第9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1页 |
·绿豆渣常量组分分析 | 第96页 |
·绿豆和绿豆渣中微量元素比较 | 第96-97页 |
·纤维素酶的选择 | 第97页 |
·绿豆渣酶解工艺的响应面优化分析 | 第97-99页 |
·响应面优化直观分析 | 第99-101页 |
·绿豆渣在酶解过程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分析 | 第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第7章 绿豆酶解过程中部分营养素的变化 | 第104-135页 |
·前言 | 第104-10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11页 |
·主要试剂和设备 | 第105-106页 |
·绿豆分步酶解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 | 第106-107页 |
·绿豆分步酶解过程中黄酮的变化 | 第107-108页 |
·绿豆分步酶解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变化 | 第108-110页 |
·绿豆分步酶解工艺 | 第109页 |
·绿豆汤的制备 | 第109页 |
·元素形态分析 | 第109-110页 |
·样品湿法消化 | 第110页 |
·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 第110页 |
·绿豆分步酶解过程中氨基酸分布分析 | 第110-111页 |
·绿豆蛋白酶解产物分子量分布分析 | 第11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31页 |
·绿豆分步酶解过程中香气成分分析 | 第111-114页 |
·绿豆分步酶解过程中黄酮的变化 | 第114-119页 |
·绿豆分步酶解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变化 | 第119-124页 |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 第119页 |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 | 第119-120页 |
·初级形态分析 | 第120-121页 |
·次级形态分析 | 第121-124页 |
·绿豆分步酶解过程中氨基酸分布分析 | 第124-128页 |
·绿豆蛋白酶解产物分子量分布分析 | 第128-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5页 |
第8章 全绿豆澄清固体饮料开发研究 | 第135-149页 |
·前言 | 第135-136页 |
·实验部分 | 第136-140页 |
·主要原料与设备 | 第136-137页 |
·实验方法 | 第137-140页 |
·全绿豆固体饮料制备工艺 | 第137-138页 |
·风味评定 | 第138-139页 |
·喷雾干燥条件优化 | 第139页 |
·绿豆利用率计算 | 第139页 |
·产物理化指标测定 | 第139-140页 |
·产物有害微量元素测定 | 第140页 |
·产物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第1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40-146页 |
·全绿豆澄清饮料调味 | 第140-142页 |
·喷雾干燥条件优化 | 第142-145页 |
·工艺中绿豆的利用率 | 第145页 |
·全绿豆澄清固体饮料主要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145-146页 |
·微量有害元素的测定 | 第146页 |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第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49页 |
第9章 酶法改性制备米渣蛋白肽乳化剂的研究 | 第149-169页 |
·前言 | 第149-1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1-153页 |
·实验材料 | 第151页 |
·pH-stat法水解过程 | 第151-152页 |
·蛋白质提取率(RE) | 第152页 |
·水解液乳化性及其稳定性测定 | 第152页 |
·米渣酶法水解产物的制备 | 第152-153页 |
·表面张力的测定 | 第153页 |
·黏度测定 | 第153页 |
·粒度的测定 | 第1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53-165页 |
·Alcalase 2.4L FG酶解米渣蛋白动力学参数的研究 | 第153-155页 |
·最适pH值的确定 | 第153-154页 |
·最适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154页 |
·最适酶量的确定 | 第154-155页 |
·[S]与水解度x的关系 | 第155页 |
·Alcalase 2.4L FG水解米渣蛋白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的测定 | 第155-156页 |
·水解度与蛋白质提取率(RE)关系 | 第156-157页 |
·水解度与蛋白乳化性及其稳定性关系 | 第157页 |
·Alcalase 2.4L FG酶有限水解米渣蛋白过程分析及控制 | 第157-162页 |
·最适酶量的确定 | 第157-158页 |
·底物浓度([S])与水解度(x)的关系 | 第158-159页 |
·Alcalase 2.4L FG酶有限水解米渣蛋白过程分析 | 第159-160页 |
·Alcalase 2.4L FG酶有限水解米渣蛋白模型建立与控制 | 第160-162页 |
·Alcalase 2.4L FG酶有限水解米渣蛋白产物乳化性能表征 | 第162-165页 |
·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表面张力和黏度 | 第162-163页 |
·米渣蛋白有限水解产物在水溶液中的粒度表征 | 第163-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69页 |
第10章 全绿豆新仿乳制品固体饮料的开发 | 第169-187页 |
·前言 | 第169-171页 |
·实验部分 | 第171-174页 |
·主要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171页 |
·全绿豆新仿乳制品固体饮料制备工艺 | 第171-173页 |
·表面油的测定 | 第173页 |
·油脂包埋率的测定 | 第173页 |
·产物理化指标、有害金属元素含量、微生物指标测定 | 第173-1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74-185页 |
·以米渣蛋白肽乳化剂为主的互配乳化剂的种类和用量的确定 | 第174-175页 |
·壁材填充剂(糊精)用量的确定 | 第175-176页 |
·壁材和芯材比例的确定 | 第176-177页 |
·乳化缓冲体系pH的确定 | 第177-178页 |
·乳状液总固形物浓度的确定 | 第178页 |
·乳化工艺条件(包括乳化温度、均质压力)的确定 | 第178-180页 |
·喷雾干燥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180-183页 |
·产品主要理化指标、有害金属元素含量和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第183-185页 |
·产品主要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183-185页 |
·微量有害元素的测定 | 第185页 |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第185页 |
·本章小结 | 第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87页 |
第11章 SEM电子束轰击粉末油脂微胶囊产生裂纹的分形表征初步研究 | 第187-195页 |
·前言 | 第187-189页 |
·实验部分 | 第189页 |
·主要材料 | 第189页 |
·方法 | 第18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89-193页 |
·SEM电子束轰裂粉末油脂微胶囊过程分析 | 第189-190页 |
·完整裂纹分维分析 | 第190-191页 |
·局部裂纹分维分析 | 第191-192页 |
·SEM电子束轰击粉末油脂微胶囊产生应力裂纹分维数与其“质量”关系初步探讨 | 第192-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193-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195页 |
第12章 主要结论 | 第195-200页 |
致谢 | 第200-20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01-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