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热状态预报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 ·国外高炉热状态预报技术的形成与现状 | 第9-11页 |
| ·具有代表性的高炉热状态预报技术研究成果 | 第9页 |
| ·芬兰罗德洛基公司拉赫厂高炉专家系统 | 第9-10页 |
| ·奥钢联林茨厂高炉专家系统 | 第10-11页 |
| ·炉温预报模型在我国高炉上的应用 | 第11-14页 |
| ·国内高炉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类型 | 第11-12页 |
| ·国内炉温预报模型应用概况 | 第12-13页 |
| ·国内炉温预报模型的缺陷 | 第13-14页 |
| ·课题提出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高炉热状态预报主要方法 | 第16-24页 |
| ·热状态预报模型主要内容 | 第16页 |
| ·热状态预报模型主要类型 | 第16-17页 |
| ·高炉铁水含硅量预报方法 | 第17-24页 |
| ·神经元网络方法 | 第17-19页 |
| ·炉热状态操作指导系统 | 第19-21页 |
| ·输入参数分析与确定 | 第21-23页 |
| ·推理规则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鞍钢高炉热状态预报的信息化系统组成 | 第24-33页 |
| ·鞍钢大型高炉(3200m~3)信息化系统功能 | 第25页 |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25页 |
| ·现场总线数据采集 | 第25页 |
| ·TCP/IP协议隔离 | 第25页 |
| ·数据库 | 第25页 |
| ·数据预处理、参数特征值提取和参数自学习 | 第25-26页 |
| ·复合参数指数化计算模型 | 第26-27页 |
| ·料尺模型 | 第26页 |
| ·喷煤模型 | 第26-27页 |
| ·理论燃烧温度模型 | 第27页 |
| ·换炉模型 | 第27页 |
| ·煤气流模型 | 第27页 |
| ·鞍钢高炉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的新技术 | 第27-29页 |
| ·参数整定 | 第27-28页 |
| ·阈值处理 | 第28页 |
| ·逻辑推理与推理机设计 | 第28页 |
| ·炉长干预系统 | 第28-29页 |
| ·高炉信息化计算机系统硬件组成 | 第29-30页 |
| ·软件系统 | 第30-33页 |
| ·数据采集、通讯与查询系统 | 第30-31页 |
| ·数据库与数据平台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高炉热状态预报模型在鞍钢高炉应用 | 第33-41页 |
| ·鞍钢高炉热状态预报模型的原理与方法 | 第33-36页 |
| ·高炉热状态预报模型原理 | 第33-36页 |
| ·利用专家知识预报铁水含硅量模型 | 第36-38页 |
| ·输入参数选择 | 第36-37页 |
| ·输入参数的处理方法 | 第37-38页 |
| ·高炉热状态预报模型的特点 | 第38页 |
| ·模型运行效果 | 第38-39页 |
| ·模型推广与应用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风口理论燃烧温度模型 | 第41-47页 |
| ·理论燃烧温度的计算公式 | 第41-42页 |
| ·理论燃烧温度程序 | 第42页 |
| ·风口理论燃烧温度模型运行结论 | 第42-43页 |
| ·根据风口理论燃烧确定湿度作用 | 第43-44页 |
| ·湿度与煤比变化对风口理论燃烧温度影响规律 | 第44-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 | 第50-61页 |
| 理论燃烧温度计算程序 | 第50-61页 |
| 1. 不考虑煤粉炉顶煤气成份计算程序 | 第50-53页 |
| 2. 考虑煤粉炉顶煤气成份计算程序 | 第53-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