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基于地铁隧道三维模型的自动化变形监测方案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5页
    1.1 城市地铁隧道变形监测的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城市地铁变形监测的背景第10页
        1.1.2 地铁隧道变形监测的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对于地铁隧道变形监测的方法研究及现状第11-13页
        1.2.1 隧道变形监测的方法第11-12页
        1.2.2 国内外自动化变形监测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第13-14页
    1.4 本章小结第14-15页
2 地铁隧道的变形影响因素及自动化监测方法概述第15-30页
    2.1 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因素第15-16页
        2.1.1 施工期间的影响第15页
        2.1.2 地铁附近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负荷第15页
        2.1.3 地铁列车振动第15页
        2.1.4 隧道区间和车站的沉降第15-16页
        2.1.5 隧道附近基坑的开挖第16页
        2.1.6 地下水对隧道变形的影响第16页
    2.2 地铁隧道自动化监测方案概述第16-20页
        2.2.1 基准网优化设计第17-19页
        2.2.2 监测点和监测断面布设第19-20页
        2.2.3 监测周期设计第20页
    2.3 测量机器人简介及作业流程第20-29页
        2.3.1 测量机器人-徕卡TM50简介第20-21页
        2.3.2 三维坐标测量原理和点位精度分析第21-23页
        2.3.3 测量机器人作业方案流程第23-25页
        2.3.4 数据整合第25-26页
        2.3.5 自动监测软件GeoMoS软件特点第26-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基于BIM技术的隧道模型建模第30-48页
    3.1 隧道三维模型建立的意义第30-31页
    3.2 BIM定义与三维模型快速建立第31-35页
        3.2.1 BIM定义第31页
        3.2.2 三维建筑模型快速创建第31-34页
        3.2.3 BIM建模技术与传统建模技术相比的优势第34-35页
    3.3 BIM平台详细介绍第35-39页
        3.3.1 BIM的常用建模软件第35-36页
        3.3.2 建模软件Revit特点第36-38页
        3.3.3 BIM建模的精细度第38-39页
    3.4 三维模型的参数化建模第39-44页
        3.4.1 参数化建模标准第40页
        3.4.2 参数化建模的目标第40页
        3.4.3 Dynamo可视化编程介绍第40-42页
        3.4.4 隧道模型分解第42-43页
        3.4.5 参数化设计第43-44页
    3.5 三维模型的空间分析技术第44-47页
        3.5.1 空间分析第44-45页
        3.5.2 通视分析第45-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4 地铁隧道自动化监测及实验情况第48-65页
    4.1 工程概况第48-50页
        4.1.1 杭州市的地质状况第48页
        4.1.2 项目实施概况第48-50页
        4.1.3 区间盾构隧道第50页
    4.2 隧道的参数化建模第50-57页
        4.2.1 盾构环片的参数建模第50-53页
        4.2.2 基于Dynamo的隧道参数化建模第53-55页
        4.2.3 地铁内部其他构件建模第55-56页
        4.2.4 三维模型可视化第56-57页
    4.3 三维模型下自动化监测的方案设计第57-59页
        4.3.1 地铁隧道自动化监测遵循的原则第57-58页
        4.3.2 基准点、工作基点、监测点和监测断面的选取第58页
        4.3.3 监测频率设计第58-59页
    4.4 变形监测目的及监测依据第59-60页
        4.4.1 监测目的第59-60页
        4.4.2 监测依据第60页
    4.5 三维模型下的空间通视分析第60-64页
        4.5.1 空间通视分析目的第60页
        4.5.2 实验设计第60-61页
        4.5.3 实验过程第61-64页
        4.5.4 结果分析第64页
    4.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5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5.1 总结第65-66页
    5.2 展望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司特征、制度环境与企业绩效 ——以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为例
下一篇:基于BIM的文旅项目全过程管理咨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