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绪论 | 第9-11页 |
·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内涵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2、山东省基本省情与水情 | 第11-15页 |
·山东省基本省情 | 第11-13页 |
·地理位置和特点 | 第12-13页 |
·社会发展历史 | 第13页 |
·社会现状 | 第13页 |
·山东省基本水情 | 第13-15页 |
3、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概况与成效 | 第15-29页 |
·国内外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概述 | 第15-17页 |
·世界农田水利发展 | 第15-16页 |
·中国农田水利发展 | 第16-17页 |
·山东省建国以来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发展阶段 | 第17-20页 |
·以防洪除涝、发展灌概为重点的基础发展阶段 | 第18-19页 |
·以建设早涝保收、高产稳产田为重点的巩固发展阶段 | 第19页 |
·以综合治理、节水增效为重点的调整提高阶段 | 第19-20页 |
·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功模式 | 第20-22页 |
·50 年代沟恤畦田建设 | 第20页 |
·曹县“八化一体”试点工程 | 第20页 |
·60年代全省平原地区“三田”建设 | 第20-21页 |
·沿黄地区井渠双配套 | 第21页 |
·涝洼地治理“上粮下渔”模式 | 第21页 |
·山区开发“治山、改土、调结构”模式 | 第21页 |
·小流域治理“四个一”模式 | 第21-22页 |
·烟台“黄水河”治理模式 | 第22页 |
·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 第22-27页 |
·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成就 | 第22-24页 |
·山东省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基本框架 | 第24-26页 |
·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评价 | 第26-27页 |
·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效益评估 | 第27-29页 |
·抗御水旱灾害方面 | 第27页 |
·保证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方面 | 第27-29页 |
·改善生态环境方面 | 第29页 |
4、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29-38页 |
·农田水利建设的兴衰取决于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 | 第30-32页 |
·山东人民具有悠久的治水历史 | 第30页 |
·历史上山东人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 | 第30-31页 |
·半个世纪以来的辉煌治水业绩 | 第31页 |
·启示 | 第31-32页 |
·农田水利建设的成败取决于思想认识和工作思路 | 第32-34页 |
·每一次思想认识的提高,都会带来一次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 | 第32页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田水利建设几近停滞不前,源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 第32-33页 |
·节水意识的提高,成就了一个全国农业节水第一大省 | 第33页 |
·缺乏辩证意识和整体观念,引发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 第33页 |
·综合治理和系统治理观念的树立,催生了三类不同地区的成熟治水思路 | 第33-34页 |
·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使农田水利建设的层次有了质的飞跃 | 第34页 |
·启示 | 第34页 |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快慢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 | 第34-36页 |
·改革创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 第34-35页 |
·抢抓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掘加快发展的潜力 | 第35页 |
·政策推动,充分调动了各级和群众的积极性 | 第35页 |
·规划先行,保证农田水利建设有序进行 | 第35-36页 |
·示范引导,依靠典型辐射带动面上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 第36页 |
·启示 | 第36页 |
·农田水利建设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 | 第36-38页 |
·不讲科学,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 第36-37页 |
·注重科技,创造了十分可观的效益 | 第37页 |
·加强管理,收到了令人信服的效果 | 第37页 |
·启示 | 第37-38页 |
5、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形势分析 | 第38-48页 |
·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宏观形势 | 第38-39页 |
·国际环境 | 第38页 |
·国内环境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 第38-39页 |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战略目标 | 第39页 |
·新形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新要求 | 第39-42页 |
·国际环境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要求 | 第39-40页 |
·国内和山东的形势发展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要求 | 第40-42页 |
·农田水利建设具有的有利条件 | 第42-45页 |
·各级空前重视,政策扶持力度大 | 第42页 |
·社会广泛关注,全社会办水利的格局初步形成 | 第42-43页 |
·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加大政府水利投入提供了机遇 | 第43页 |
·入世后必然要加强对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 | 第43页 |
·山东交通、电力、通讯等主要制约因素已解除,解决水的问题摆到首要位置 | 第43-44页 |
·山东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数额巨大的储蓄存款,使加大水利投入具备了前提 | 第44页 |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前期水利改革的探索,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 第44页 |
·治水方针的确立、治水理论的创新、治水思路的调整、治水经验的积累,为今后水利工作明确了方向 | 第44页 |
·以信息化为代表的高新科技的发展,为水利带来新的活力和支持 | 第44-45页 |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全面铺开,将有力拉动面上水利建设 | 第45页 |
·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 第45-47页 |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 | 第45-46页 |
·水利工程的险情隐患仍是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现实威胁 | 第46页 |
·水环境恶化正在上升为头号生态问题 | 第46页 |
·投入不足造成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 第46页 |
·体制不顺严重影响了水利建设的开展 | 第46-47页 |
·机制不活使水利难以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 第47页 |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前景预测 | 第47-48页 |
6、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 | 第48-56页 |
·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 第49-52页 |
·围绕一条主线 | 第49页 |
·实施“六有”战略 | 第49-50页 |
·坚持五项原则 | 第50-51页 |
·健全五大体系 | 第51页 |
·实现五个目标 | 第51-52页 |
·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阶段性目标任务和重点 | 第52-54页 |
·以生产效益为主阶段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 | 第52-53页 |
·生产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并重阶段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 | 第53-54页 |
·以生态环境效益为主阶段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 | 第54页 |
·农田水利建设分区目标任务和重点 | 第54-56页 |
·胶东半岛区 | 第54-55页 |
·鲁中南山丘区 | 第55页 |
·鲁西北沿黄平原区 | 第55-56页 |
7、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对策与措施 | 第56-61页 |
·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 第56页 |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新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 | 第56-57页 |
·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 | 第57页 |
·部门团结协作,密切配合 | 第57页 |
·转变组织方式,改进工作方法 | 第57页 |
·实行分类指导,推广新典型,探索新路子 | 第57-58页 |
·根据地区差异,确定主攻方向 | 第57页 |
·根据“先急后缓、长短结合”的原则,确定工程重点 | 第57-58页 |
·根据结构调整的要求,确定工程布局 | 第58页 |
·坚持依法治水,健全完善水利政策法规 | 第58页 |
·拓宽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总量 | 第58-59页 |
·深化水利改革,增强水利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 第59页 |
·依靠科学进步,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 第59-60页 |
·坚持建管并重,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 第60-61页 |
8、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