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ion | 第7-9页 |
导言 | 第9-12页 |
第一部分 《圣经》“诗歌书”概述及其文学特色 | 第12-9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第一节 《圣经》“诗歌书”概论 | 第12-15页 |
第二节 中外学术界对“诗歌书”的研究概述 | 第15-29页 |
一 “智慧文学”之代表性学者及论著 | 第16-18页 |
二 有关希伯来诗歌的研究现况 | 第18-19页 |
三 “诗歌书”具体文本的研究现状 | 第19-29页 |
第二章 五卷“诗歌书”共同的文学特色 | 第29-74页 |
第一节 “诗歌书”之艺术化语言 | 第29-50页 |
一“诗歌书”形体之视象美 | 第29-43页 |
二 “诗歌书”语言之音乐美 | 第43-50页 |
第二节 “诗歌书”之“诗意言说” | 第50-56页 |
一“诗意言说”与艺术技巧 | 第50-54页 |
二“诗意言说”与“非名言之域” | 第54-56页 |
第三节 “诗歌书”各卷艺术特性整体观 | 第56-74页 |
一 《约伯记》 | 第57-58页 |
二 《诗篇》 | 第58-61页 |
三 《箴言》 | 第61-64页 |
四 《传道书》 | 第64-66页 |
五 《雅歌》 | 第66-74页 |
第三章 各卷“诗歌书”独特的诗性结构 | 第74-90页 |
第一节 《约伯记》—前问后答,哀歌相间的交叉结构 | 第74-76页 |
第二节 《诗篇》—共同元素重复出现的结构 | 第76-81页 |
一 内容及形式之共同元素 | 第76-78页 |
二 情感体验之共同元素 | 第78-81页 |
第三节 《箴言》—以“耶和华箴言”为中心,“圣”“俗”和谐的结构 | 第81-83页 |
一 “耶和华箴言”的中心格局 | 第81-82页 |
二 “神学化箴言”与“世俗化箴言”的和谐一体性 | 第82-83页 |
第四节 《传道书》—正反交替的辩证结构 | 第83-85页 |
第五节 《雅歌》—两侧向中心平行层进的结构 | 第85-90页 |
第二部分 《圣经》“诗歌书”文本解读 | 第90-157页 |
第一章 《约伯记》—展现在言语间的奥义 | 第90-110页 |
第一节 神与撒旦的对话 | 第90-92页 |
第二节 约伯演说似的言词 | 第92-98页 |
第三节 艺术性的辩论 | 第98-101页 |
第四节 叙述者的说话 | 第101-104页 |
第五节 以利户的言语 | 第104-105页 |
第六节 上帝的言论 | 第105-110页 |
第二章 《诗篇》—希伯来信仰经验及情感的集汇 | 第110-120页 |
第一节 内涵的丰富性 | 第110-114页 |
第二节 情感的丰富性 | 第114-120页 |
第三章 《箴言》—“智慧”与“愚昧”间的抉择 | 第120-131页 |
第一节 两种不同的呼唤 | 第120-125页 |
第二节 两条不同的道路 | 第125-127页 |
第三节 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 第127-131页 |
第四章 《传道书》—于“hebel”的世界中面对人生 | 第131-144页 |
第一节 消极的信息:一切都是“虚空” | 第131-138页 |
第二节 积极的信息:激励性的教导和指引 | 第138-144页 |
第五章 《雅歌》—最浪漫、真挚、自然且神圣的爱情 | 第144-157页 |
第一节 爱之两性相悦 | 第144-147页 |
第二节 爱之克制等待 | 第147-150页 |
第三节 爱之彼此恋慕 | 第150-152页 |
第四节 爱之圆满成熟 | 第152-15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7-164页 |
后记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