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P2P版权间接侵权问题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导言第9-10页
第一章 P2P 对版权的威胁第10-15页
 第一节 P2P 软件工作原理第11-13页
  一、P2P 软件基本构架第11-12页
  二、“集中式P2P”和“分散式P2P”第12-13页
 第二节 P2P 的广泛应用对版权人利益的损害第13-15页
  一、P2P 的广泛应用第13-14页
  二、P2P 对版权人利益的冲击第14-15页
第二章 追究P2P 版权间接侵权责任的必要性第15-21页
 第一节 终端用户的直接侵权责任第15-19页
  一、终端用户直接侵权行为之认定第15-19页
   (一) 下载行为的性质第16-18页
   (二) 上传行为的性质第18-19页
  二、追究终端用户直接侵权责任的困难第19页
 第二节 P2P 软件提供者和P2P 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法律特征第19-21页
  一、主体身份容易被确认第20页
  二、具有强大的经济赔偿能力第20页
  三、为终端用户共享作品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第20-21页
第三章 版权间接侵权概述第21-28页
 第一节 间接侵权的概念第21-22页
 第二节 间接侵权与直接侵权比较第22-24页
  一、版权间接侵权的成立以直接侵权行为的存在为前提第22-23页
  二、版权间接侵权的成立必须有主观过错构成要件第23-24页
 第三节 间接侵权与共同侵权比较第24-27页
  一、主观构成要件的差异第24-26页
   (一) 共同故意第25页
   (二) 共同过失第25-26页
  二、具体内容的差异第26页
  三、因果联系上的差异第26页
  四、承担连带责任的差异第26-27页
  五、诉讼程序上的差异第27页
 第四节 P2P间接侵权的特点第27-28页
第四章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P2P 间接侵权规则考察第28-38页
 第一节 美国的判例规则第28-35页
  一、传统的“帮助侵权”规则第29-30页
  二、Sony 案规则——确立“实质性非侵权用途标准”第30-31页
  三、Napster 案——应用“帮助侵权”规则第31-33页
  四、Grokster 案——创设“引诱侵权”规则第33-35页
 第二节 澳大利亚的立法规则第35-38页
  一、立法上的“许可侵权”规则第35-37页
  二、KaZaA 案——对“许可侵权”规则的应用第37-38页
第五章 我国P2P 间接侵权立法现状考察和立法建议第38-50页
 第一节 我国P2P间接侵权立法和司法实践第38-44页
  一、我国间接侵权的相关立法第38-42页
   (一) 著作权法中的相关规定第38-41页
   (二) 民法中的相关理论第41-42页
  二、“步升诉飞行网案”分析第42-44页
   (一) Kuro 用户的直接侵权行为第42页
   (二) 以美国的“帮助侵权”规则作为判定间接侵权的判决理由第42-43页
   (三) 以“共同侵权”作为判决间接侵权的法律依据第43-44页
 第二节 解决我国P2P 间接侵权问题的立法建议第44-50页
  一、寻求版权保护与技术发展的平衡第44-46页
   (一) 保护版权要求限制P2P 的侵权用途第45页
   (二) 技术的中立性决定了不能限制P2P 技术的发展第45-46页
  二、澳大利亚的P2P 间接侵权立法更适合我国第46-50页
   (一) 立法体例更适合我国第46-47页
   (二) “许可侵权”规则解决P2P 间接侵权问题更彻底第47-48页
   (三) 既保护了版权又没有阻碍P2P 技术的发展第48-50页
结束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4-55页
后记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托宁在急性肺损伤中肺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双频感应测井仪接收机前端电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