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10页
英文摘要第10-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26页
   ·研究背景第21-23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页
   ·研究方法与范围第23-26页
     ·研究方法第24页
     ·研究范围第24-26页
第二章 张爱玲翻译之路第26-49页
   ·张爱玲创作背景与作品第26-28页
   ·张爱玲翻译背景与译作第28-31页
   ·张爱玲翻译与创作的互动第31-41页
     ·翻译对创作的影响第31-38页
     ·创作对翻译的影响第38-41页
   ·张爱玲对翻译的思考第41-49页
     ·张爱玲作的译者序第42-44页
     ·张爱玲对译作的介绍文章第44-45页
     ·论及翻译的张爱玲散文和信件第45-47页
     ·其他人的回忆文章第47-49页
第三章 张爱玲与文学翻译中的多元调和第49-64页
   ·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多元第49-59页
     ·宏观层次上的多元第50-52页
     ·中观层次上的多元第52-56页
     ·微观层次上的多元第56-58页
     ·其他翻译理论中的“多元”第58-59页
   ·文学翻译与杂合第59-61页
   ·多元调和——杂合的理想途径第61-64页
     ·调和与杂合第61页
     ·张爱玲与多元调和第61-64页
第四章 张爱玲对翻译与创作的调和第64-88页
   ·中西译论中的翻译与创作第64-70页
     ·中国学者论翻译与创作第65-66页
     ·西方学者论翻译与创作第66-70页
   ·张爱玲的翻译与创作第70-88页
     ·译中有作第71-79页
     ·亦译亦作第79-84页
     ·作中有译第84-88页
第五章 张爱玲对翻译主体的调和第88-105页
   ·翻译主体与主体间性第88-89页
   ·张爱玲对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的调和第89-93页
     ·处于中心地位的读者第89-91页
     ·“不低估读者的理解力”第91-93页
   ·张爱玲对译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调和第93-105页
     ·基于情感移注的翻译第93-96页
     ·作为对话的翻译第96-97页
     ·自译作品中译者与作者主体的调和第97-105页
第六章 张爱玲对翻译策略的调和第105-136页
   ·英译汉作品第105-116页
     ·流水句与欧化句的并用第105-109页
     ·四字格与欧化词语搭配的共存第109-112页
     ·西方韵律与东方音调的交响第112-116页
   ·汉译英作品第116-136页
     ·人名称谓翻译第117-120页
     ·颜色词翻译第120-124页
     ·拟声词与元语言翻译第124-130页
     ·习语翻译第130-132页
     ·意象翻译第132-136页
第七章 当代英语读者对张爱玲译作认同度的实证调查第136-149页
   ·调查概况第136-138页
     ·调查目的第136页
     ·调查内容第136-137页
     ·问卷设计第137-138页
     ·调查对象与方法第138页
   ·数据与分析第138-147页
   ·调查局限第147-148页
   ·调查结论第148-149页
第八章 场域对张爱玲翻译的影响第149-169页
   ·场域中的翻译话语第149-151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译汉文学场第151-157页
     ·港台及东南亚的英译汉文学场第152-155页
     ·中国国内的英译汉文学场第155-157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汉译英文学场第157-162页
     ·文学场中的汉译英作品第157-160页
     ·文学场中的张爱玲汉译英作品第160-162页
   ·当代汉译英文学场第162-165页
     ·张爱玲重返汉译英文学场的原因第162-164页
     ·当代汉译英文学场的状况第164-165页
   ·惯习的影响第165-169页
     ·个人生活轨迹第165-166页
     ·教育背景第166页
     ·创作风格与文学主张第166-169页
第九章 结论第169-172页
   ·研究回顾第169-170页
   ·研究意义第170-171页
   ·研究局限与发展空间第171-172页
附录第172-183页
参考书目第183-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网络处理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面向嵌入式软件的自动化黑盒测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