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述 | 第1-20页 |
·建筑文化与居住建筑文化 | 第11-14页 |
·建筑文化 | 第11页 |
·居住建筑文化 | 第11页 |
·居住建筑文化的基本属性 | 第11-13页 |
·地域属性 | 第12页 |
·人本属性 | 第12-13页 |
·小结 | 第13-14页 |
·本课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来源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挖掘传统建筑造型语言的精华,丰富当代建筑造型设计语汇 | 第15页 |
·先进的建筑技术与传统建筑的实质相结合,才是中国建筑的发展之路 | 第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 | 第15页 |
·有助于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中国建筑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 第15-16页 |
·课题研究中涉及的概念 | 第16-20页 |
·地域与地域性 | 第16页 |
·地域性与地域主义 | 第16-17页 |
·地域性 | 第16-17页 |
·地域主义 | 第17页 |
·狭义地域主义与具象地域主义 | 第17-19页 |
·狭义地域主义 | 第17-18页 |
·具象地域主义 | 第18-19页 |
·批判地域主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境外设计与思潮对我国住宅设计影响之思考 | 第20-31页 |
·当今住宅现象与问题 | 第20-23页 |
·现象与问题 | 第20-21页 |
·当今住宅发展的时代特征 | 第21-23页 |
·回归人本精神 | 第21-22页 |
·多元层次性 | 第22页 |
·多方向变革 | 第22-23页 |
·境外事务所对我国住宅设计之影响 | 第23-26页 |
·积极因素 | 第23-24页 |
·消极因素 | 第24页 |
·从设计市场来看 | 第24页 |
·从中西方文化来看 | 第24页 |
·中国本土建筑师的反思 | 第24-26页 |
·国外批判地域主义的思潮 | 第26-31页 |
·场所——批判地域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 | 第26-27页 |
·批判地域主义开放性特点的启示 | 第27-28页 |
·表现城市住宅地域性的思路 | 第28-31页 |
·反对工业化带来的千篇一律 | 第28-29页 |
·发展地域性的内涵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创造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现代居住建筑之意义 | 第31-35页 |
·传统精神的现代居住建筑的概念、内涵及其意义 | 第31-32页 |
·概念 | 第31页 |
·内涵 | 第31页 |
·意义 | 第31-32页 |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 第32-35页 |
·概述 | 第32页 |
·传统与现代的讨论 | 第32-34页 |
·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 | 第34页 |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住宅设计中的传统元素表达之实践 | 第35-51页 |
·传统居住建筑中传统元素的探求与继承 | 第35-38页 |
·传统元素的概念 | 第35页 |
·探求 | 第35-37页 |
·重新审视对于传统的态度 | 第35-36页 |
·续对于传统的挖掘 | 第36-37页 |
·继承 | 第37-38页 |
·不是复制传统 | 第37-38页 |
·对于传统的继承——形式—手法—内涵 | 第38页 |
·本土建筑师的探索实例分析 | 第38-44页 |
·苏州桐芳巷居住小区 | 第38-41页 |
·苏州传统民居的特点 | 第39页 |
·桐芳巷小区规划布局及特色 | 第39-40页 |
·建筑艺术和传统风貌 | 第40-41页 |
·深圳万科第五园 | 第41-44页 |
·徽派民居的特点 | 第42页 |
·第五园的平面布局 | 第42-43页 |
·第五园让我们看到的 | 第43-44页 |
·提炼建筑造型与细部设计 | 第44-50页 |
·传统建筑构图的深入挖掘 | 第44-45页 |
·传统建筑造型比例和尺度的保持 | 第45页 |
·传统建筑造型比例的保持 | 第45页 |
·传统建筑造型尺度的保持 | 第45页 |
·建筑符号的运用 | 第45-47页 |
·传统建筑符号的直接运用 | 第46-47页 |
·传统建筑符号的间接运用 | 第47页 |
·传统建筑符号的变形运用 | 第47页 |
·传统建筑造型元素的运用 | 第47-48页 |
·传统造型形式的借鉴 | 第47-48页 |
·传统建筑造型要素的抽象提炼 | 第48页 |
·传统建筑构件与细部的引用 | 第48-49页 |
·传统建筑构件建构特征的重现 | 第48-49页 |
·传统建筑细部的引用 | 第49页 |
·传统建筑材料的重现 | 第49-50页 |
·传统建筑材料的内涵 | 第49页 |
·传统建筑材料的重现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新世纪中国居住建筑文化前瞻 | 第51-56页 |
·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 第51页 |
·全球化与地域性共处 | 第51页 |
·现代化与传统性并存 | 第51页 |
·未来中国居住建筑文化的趋向 | 第51-56页 |
·深入研究“以人为本”的课题 | 第52页 |
·走地域化建筑之路 | 第52-53页 |
·未来居住建筑文化体系的主要特征 | 第53-56页 |
·创新型体系 | 第53-54页 |
·开放型体系 | 第54-55页 |
·生态型体系 | 第55页 |
·科技型体系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6-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附录一:参考书目 | 第59-61页 |
附录二:引文出处 | 第61-62页 |
附录三:图片目录 | 第62-63页 |
附录四:工程实践 | 第63-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