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2页 |
·导电聚合物插层阴离子型层状材料研究概述 | 第16页 |
·阴离子型层状材料的结构和特性 | 第16-22页 |
·LDHs的晶体结构及特征 | 第16-19页 |
·LDHs晶体结构简述 | 第17页 |
·主体层板的化学组成及其可调变性 | 第17-18页 |
·层间客体阴离子种类及数量的可调控性 | 第18页 |
·粒径尺寸及分布的可调控性 | 第18页 |
·主体层板与层间客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8-19页 |
·LDHs的主要性质 | 第19-20页 |
·酸碱双功能性 | 第19页 |
·层间离子的可交换性 | 第19页 |
·热稳定性 | 第19页 |
·记忆效应 | 第19-20页 |
·LDHs的制备 | 第20-22页 |
·共沉淀法(一步组装法) | 第20-21页 |
·焙烧复原法 | 第21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21-22页 |
·水热合成法 | 第22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22页 |
·其他方法 | 第22页 |
·具有共轭结构的导电聚合物的结构和特性 | 第22-26页 |
·聚苯胺的结构 | 第23-24页 |
·聚苯胺的合成及其机理 | 第24-25页 |
·电化学方法合成聚苯胺 | 第24页 |
·化学氧化方法合成聚苯胺 | 第24-25页 |
·苯胺的聚合机理 | 第25页 |
·聚苯胺的质子酸掺杂 | 第25-26页 |
·阳离子型层状纳米材料与聚苯胺的复合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含氧酸与聚苯胺的复合 | 第26-28页 |
·层状V_2O_5与聚苯胺的复合 | 第26-27页 |
·层状MoO_3与PANI的复合 | 第27页 |
·层状过渡金属含氧酸与PANI的复合 | 第27-28页 |
·金属磷酸盐(酯)层状化合物与PANI的复合 | 第28-29页 |
·层状金属无机磷酸盐与PANI的复合 | 第28-29页 |
·层状金属磷酸酯与PANI的复合 | 第29页 |
·MPS_3(M=Mn,Cd)与PANI的复合 | 第29页 |
·层状粘土与PANI的复合 | 第29-30页 |
·层状卤化物与PANI的复合 | 第30-31页 |
·LDHs与有机聚合物的插层组装研究 | 第31-34页 |
·单体插层-原位聚合法 | 第32-33页 |
·聚合物直接插层法 | 第33页 |
·结构复原法 | 第33-34页 |
·LDHs与聚苯胺的插层组装研究 | 第34页 |
·同步插层聚合法(intercalative polymerization) | 第34页 |
·两步法 | 第34页 |
·聚合物/LDHs组装体表征手段 | 第34-38页 |
·XRD | 第34-35页 |
·FT-IR | 第35页 |
·TG-DTA | 第35-36页 |
·~(13)C MAS NMR | 第36-37页 |
·In situ HTXRD | 第37页 |
·In situ EDXRD | 第37-38页 |
·SEM和TEM | 第38页 |
·应用展望 | 第38-41页 |
·导电聚合物/LDHs性质及应用展望 | 第38页 |
·导电聚合物齐聚物纳米粒子应用展望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2页 |
第二章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52-57页 |
·论文选题的目的 | 第52页 |
·论文的意义 | 第52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52-55页 |
·插层客体的选择 | 第52-54页 |
·3-磺酸基苯胺 | 第53页 |
·3-羧基噻吩 | 第53-54页 |
·插层主体的选择 | 第54页 |
·插层方法的选择 | 第54页 |
·导电聚合物插层LDHs结构的确认 | 第54页 |
·导电聚合物单体在LDHs层间的聚合机理研究 | 第54页 |
·LDHs主体对层间聚合反应的作用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外加氧化剂法实现磺酸基苯胺单体在LDHS层间的可控氧化聚合 | 第57-74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实验药品 | 第58页 |
·插层前体NiAl-NO_3-LDHs及MgAl-NO_3-LDHs的制备 | 第58页 |
·metanilic-LDHs的制备 | 第58-59页 |
·PANIS-LDHs的制备 | 第59页 |
·样品表征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71页 |
·磺酸基苯胺单体插层镍铝LDHs体系研究 | 第60-68页 |
·XRD | 第60-63页 |
·UV-vis | 第63-64页 |
·FT-IR | 第64-65页 |
·XPS | 第65-68页 |
·磺酸基苯胺单体插层镁铝LDHs体系研究 | 第68-70页 |
·XRD | 第68-69页 |
·UV-vis | 第69页 |
·~(13)C MAS NMR | 第69-70页 |
·可能的层间聚合机理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四章 氧化剂共插层法实现磺酸基苯胺单体在LDHS层间的原位氧化聚合 | 第74-102页 |
·引言 | 第74页 |
·实验部分 | 第74-77页 |
·实验药品 | 第74-75页 |
·样品制备 | 第75-76页 |
·插层前体NiAl-NO_3-LDHs和MgAl-NO_3-LDHs的制备 | 第75页 |
·插层前体NiAl-Cl-LDHs的制备 | 第75页 |
·metanilic-LDHs的制备 | 第75页 |
·层间氧化聚合反应 | 第75-76页 |
·样品表征 | 第76-7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7-97页 |
·NiAl-metanilic-LDHs的晶体结构 | 第77页 |
·UV-vis | 第77-78页 |
·In situ XANES | 第78-79页 |
·In situ TG-DTA-MS | 第79-85页 |
·In-situ FT-IR | 第85-87页 |
·In-situ HT-XRD | 第87-90页 |
·TEM | 第90-91页 |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91-92页 |
·LDHs作为苯胺聚合微反应器的探索性研究 | 第92-97页 |
·磺酸基苯胺单体插层铜铝LDHs体系研究 | 第92-95页 |
·磺酸基苯胺单体插层铜铝LDHs的晶体结构 | 第92-93页 |
·In situ TG-DTA-MS | 第93-95页 |
·磺酸基苯胺单体插层钴铝LDHs体系研究 | 第95-97页 |
·磺酸基苯胺单体插层钴铝LDHs的晶体结构 | 第95-96页 |
·In situ TG-DTA-MS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热聚合法实现羧基噻吩单体在LDHS层间的原位聚合 | 第102-118页 |
·引言 | 第102页 |
·实验部分 | 第102-104页 |
·实验药品 | 第102-103页 |
·样品制备 | 第103页 |
·插层前体NiAl-NO_3-LDHs和MgAl-NO_3-LDHs的制备 | 第103页 |
·NiAl-THC-LDHs和MgAl-THC-LDHs的制备 | 第103页 |
·THC-LDHs在氮气氛中的热处理 | 第103页 |
·样品表征 | 第103-10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6页 |
·NiAl-THC-LDHs体系研究 | 第104-111页 |
·NiAl-THC-LDHs的晶体结构 | 第104-107页 |
·XRD | 第104-105页 |
·FT-IR | 第105-106页 |
·NiAl-THC-LDHs的超分子结构模型 | 第106-107页 |
·In situ TG-DTA-MS | 第107-110页 |
·UV-vis | 第110-111页 |
·ESR | 第111页 |
·MgAl-THC-LDHs体系研究 | 第111-115页 |
·MgAl-THC-LDHs的晶体结构 | 第111-112页 |
·In situ TG-DTA-MS | 第112-113页 |
·UV-vis | 第113-115页 |
·THC-LDHs体系层间聚合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115-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8-11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