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ASTRACT | 第5-9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1-3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3页 |
1 我国水资源状况分析 | 第11-12页 |
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第二章 湿地概述 | 第13-31页 |
1 湿地 | 第13-17页 |
·湿地的定义与《湿地公约》 | 第13-14页 |
·湿地的类型 | 第14-15页 |
·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 第15-17页 |
·湿地的水资源功能 | 第15页 |
·湿地的调节气候功能 | 第15页 |
·湿地的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 | 第15-16页 |
·湿地——地球之肾 | 第16页 |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 第16-17页 |
·物质生产功益 | 第17页 |
·湿地的社会功能 | 第17页 |
2 人工湿地 | 第17-31页 |
·人工湿地的概念 | 第18页 |
·人工湿地的分类 | 第18-19页 |
·人工湿地的结构及设计类型 | 第19-20页 |
·人工湿地的作用 | 第20-29页 |
·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及影响去污效果的关键因素 | 第21-29页 |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系统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比较 | 第29页 |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系统应用实例 | 第29-31页 |
·城镇污水处理方面 | 第29-30页 |
·水体水质恢复方面 | 第30-31页 |
第二部分 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研究(室外部分) | 第31-65页 |
1 研究介绍 | 第31-40页 |
·北京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简介 | 第31页 |
·本课题的意义 | 第31-32页 |
·实验场地的选择及布置形式 | 第32-40页 |
·场地选择 | 第32页 |
·布置形式 | 第32-37页 |
·系统的运行 | 第37-38页 |
·系统进水水源 | 第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2 运行期间进出水中pH值和DO的变化 | 第40-43页 |
·pH值的变化 | 第40-41页 |
·DO的变化 | 第41-43页 |
3 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43-50页 |
·人工湿地中氮的迁移转化 | 第43-44页 |
·人工湿地中磷的迁移转化 | 第44-4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总氮的去除 | 第45-47页 |
·铵氮与硝氮比例 | 第47-48页 |
·总磷的去除 | 第48-50页 |
4 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第50-52页 |
·有机物的作用 | 第50页 |
·人工湿地系统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 | 第50-51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5 人工湿地中土壤对TN、TP,有机质的吸附研究 | 第52-57页 |
·实验的目的: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6 人工湿地中几种植物对TN、TP的富集情况 | 第57-60页 |
·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生活力 | 第57页 |
·植物的氮磷含量 | 第57-60页 |
·实验的目的: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7 人工湿地在冬季的运行效果 | 第60-63页 |
8 第二部分总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64-65页 |
第三部分 三种植物在不同条件下对污水的净化研究(室内部分) | 第65-79页 |
1 浮萍、满江红、槐叶萍对污水的净化研究 | 第65-77页 |
·不同污水浓度的比较 | 第65-71页 |
·不同处理时间的比较 | 第71-73页 |
·不同温度的比较 | 第73-75页 |
·不同pH的比较 | 第75-77页 |
2 第三部分总结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78-79页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79-80页 |
1 结语 | 第79页 |
2 进一步的工作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附录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