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研究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学术意义 | 第10-11页 |
|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 ·创新点 | 第12-13页 |
| 2 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成长的新变化 | 第13-17页 |
| ·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 第13-14页 |
| ·思维的变化 | 第14-15页 |
| ·环境的变化 | 第15-17页 |
| 3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 | 第17-28页 |
|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积极影响 | 第17-20页 |
| ·互联网与未成年人构成全新的亲密关系 | 第17-19页 |
|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集成块”功能 | 第19页 |
| ·互联网改变了未成年人的成长方式 | 第19-20页 |
|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消极影响 | 第20-28页 |
|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身体的不良影响 | 第20-23页 |
|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心理的不良影响 | 第23-24页 |
|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思想的不良影响 | 第24-26页 |
|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人际关系的不良影响 | 第26-28页 |
| 4 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成长的内在需要及原因分析 | 第28-35页 |
| ·未成年人需要尊重与肯定,希望独立 | 第28-29页 |
| ·未成年人需要友谊与关爱,包括了解异性、得到异性的关爱 | 第29-31页 |
| ·未成年人需要友谊 | 第29-30页 |
| ·未成年人需要关爱,包括异性的关爱 | 第30-31页 |
| ·未成年人需要参与与体验,用心感受世界 | 第31-32页 |
| ·未成年人需要沟通与交流 | 第32-33页 |
| ·未成年人需要成长指导,指明人生航标、探寻未知领域 | 第33-35页 |
| 5 加强对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对策研究 | 第35-52页 |
| ·社会各界要统一认识,齐抓共管 | 第35-37页 |
| ·成立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协调委员会 | 第35-36页 |
| ·以青协会为中心,各机构密切配合,做好未成年人成长工作 | 第36-37页 |
| ·政府要建立健全网络法制,严打不法网站 | 第37-40页 |
| ·建立健全网络法律制度 | 第37页 |
| ·成立各类网络专业技术队伍 | 第37-39页 |
| ·建好红色网站,严打不法网站 | 第39-40页 |
| ·传媒要从正面引导未成年人,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 第40-42页 |
| ·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巨大影响 | 第41页 |
| ·媒体要多讲正面,少讲负面 | 第41-42页 |
| ·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互联网素质教育,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小环境 | 第42-44页 |
| ·互联网素质教育 | 第42-43页 |
| ·学校对未成年人互联网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 第43-44页 |
| ·社区要积极开展新颖健康的活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 第44-45页 |
| ·社区对未成年人成长的作用 | 第44-45页 |
| ·社区应有的作为 | 第45页 |
| ·家庭要注重细节,做好示范 | 第45-48页 |
|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 | 第46页 |
|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应从无声处着手 | 第46-48页 |
| ·未成年人自身要积极进取、严格自律 | 第48-52页 |
| ·不可忽视未成年人的主体作用 | 第48-49页 |
| ·未成年人自身要积极进取、严格自律 | 第49-52页 |
| 6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附录: | 第55-57页 |
| 一、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
| 二、致谢 | 第56-57页 |
| 三、独创性声明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