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34页 |
一 中国歌剧史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的前提:“歌剧”一词的来历与“歌剧”的定义 | 第12-16页 |
三 研究的关键:歌剧思维问题 | 第16-23页 |
四 关于歌剧思维的文化学思考 | 第23-26页 |
五 创造中国歌剧的艰难探索与歌剧的多种变体 | 第26-32页 |
六 归结于“中国歌剧” | 第32-34页 |
上编 孕育期——西方歌剧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明清至1912 年) | 第34-80页 |
概述 | 第34-35页 |
第一章 乾隆时期西方歌剧在中国的传播 | 第35-50页 |
第一节 歌剧进入中国前的世界格局 | 第35-37页 |
第二节 西方歌剧构成元素在中国的先期传播 | 第37-41页 |
第三节 1778 年上演于清朝皇宫的歌剧《好姑娘》 | 第41-46页 |
第四节 禁海、禁教对歌剧本土化进程的影响 | 第46-47页 |
第五节 戏曲对歌剧本土化的排它力 | 第47-50页 |
第二章 鸦片战争后西方歌剧在中国的传播 | 第50-78页 |
第一节 西方歌剧与澳门的关系 | 第50-54页 |
第二节 西方歌剧在上海的传播 | 第54-59页 |
第三节 清末出洋中国人的西洋歌剧观 | 第59-66页 |
第四节 梁启超与学校剧 | 第66-71页 |
第五节 “学堂乐歌”、早期演剧与歌剧本土化 | 第71-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中编 中国歌剧的生成(1912-1937) | 第80-136页 |
概述 | 第80-81页 |
第一章 外国歌剧传播及对中国歌剧的影响 | 第81-95页 |
第一节 外国侨民在中国境内的歌剧活动 | 第81-86页 |
第二节 外国歌剧传播对中国歌剧的影响 | 第86-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二章 二十年代初见端倪的歌剧创作思维 | 第95-111页 |
第一节 黎锦晖的歌剧道路与创作成就 | 第95-107页 |
第二节 二十年代的其它儿童歌舞剧、歌剧创作 | 第107-109页 |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三章 三十年代中国歌剧的三种道路 | 第111-136页 |
第一节 旧戏歌剧化与《王昭君》的出现 | 第111-119页 |
第二节 话剧加唱——聂耳与“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 | 第119-130页 |
第三节 音乐剧之路——陈歌辛的《西施》 | 第130-134页 |
小结 | 第134-136页 |
下编 发育期的中国歌剧(1937-1949) | 第136-227页 |
概述 | 第136-142页 |
第一章 上海孤岛、国统区时期歌剧的多元化发展 | 第142-174页 |
第一节 上海孤岛时期的歌剧 | 第142-146页 |
第二节 国统区歌剧的多元化发展 | 第146-172页 |
小结 | 第172-174页 |
第二章 沦陷区的歌剧状况 | 第174-178页 |
第一节 大陆沦陷区的歌剧创作 | 第174-175页 |
第二节 台湾“皇民化”歌剧与《阉鸡》 | 第175-178页 |
第三章 红色歌剧的道路和主要成就 | 第178-227页 |
第一节 苏区的歌剧 | 第178-180页 |
第二节 延安的歌剧道路和主要成就 | 第180-219页 |
(一) 中西并用阶段 | 第180-193页 |
(二) 转型阶段 | 第193-207页 |
(三) 育成阶段——《白毛女》的诞生与走向歌剧化 | 第207-219页 |
第三节 后《白毛女》阶段的歌剧 | 第219-225页 |
小结 | 第225-227页 |
结语 | 第227-234页 |
附录一 中国歌剧大事记(清代至民国) | 第234-248页 |
上编 清朝时期 | 第234-235页 |
下编 民国时期 | 第235-248页 |
附录二 中西戏曲、歌剧对比年表 | 第248-253页 |
附录三 外国歌剧团体在中国的演出活动 | 第253-283页 |
一、清代外国歌剧的在华表演 | 第253-261页 |
二、民国时期外国歌剧的演出活动 | 第261-283页 |
附录四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83-2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