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16页 |
·试验材料 | 第12页 |
·诱导愈伤的方法 | 第12-13页 |
·大田条件下诱导愈伤的方法 | 第12-13页 |
2 2 1.1 截口不同覆盖物诱导愈伤的形成 | 第12页 |
·不同生长调节剂诱导愈伤的形成 | 第12-13页 |
·茎粗对愈伤形成的影响 | 第13页 |
·硝酸银对愈伤形成的影响 | 第13页 |
·组培条件下诱导叶片产生愈伤的方法 | 第13页 |
·不同生长调节剂诱导愈伤的形成 | 第13页 |
·不同的基本培养基(MS、1/2MS和WPM培养基)对于叶片愈伤形成的影响 | 第13页 |
·光照对于叶片愈伤形成的影响 | 第13页 |
·秋水仙素处理后愈伤诱变的方法 | 第13-14页 |
·大田条件下愈伤诱变的影响因素 | 第13页 |
·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愈伤诱变的影响(以不添加秋水仙素的处理为对照) | 第13页 |
·组培条件下愈伤诱变的方法 | 第13-14页 |
·浸泡法处理对愈伤诱变的影响 | 第13-14页 |
·混培法处理对愈伤诱变的影响 | 第14页 |
·浸泡法处理花药愈伤 | 第14页 |
·不同预培养天数对愈伤诱变的影响 | 第14页 |
·诱变植株的倍性测定 | 第14-15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14页 |
·大田试验中植株倍性的鉴定 | 第14页 |
·细胞学鉴定 | 第14-15页 |
·大田试验中植株倍性的鉴定 | 第14-15页 |
·流氏细胞仪法鉴定 | 第15页 |
·防褐化剂对防止叶片愈伤褐化的作用 | 第15页 |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 第15-1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6-46页 |
·愈伤的诱导 | 第16-33页 |
·大田条件下诱导愈伤形成 | 第16-21页 |
·截口不同覆盖方法对愈伤形成的影响 | 第16-18页 |
·不同生长调节剂诱导愈伤的效果 | 第18-20页 |
·茎粗对愈伤形成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不同硝酸银浓度对愈伤形成的影响 | 第21页 |
·组培条件下诱导愈伤 | 第21-33页 |
·不同的培养基对愈伤形成的影响 | 第21-22页 |
·生长调节剂及其组合诱导叶片愈伤的效果 | 第22-29页 |
·光照培养和暗培养对于叶片愈伤形成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硝酸银浓度对叶片愈伤形成的影响 | 第30-31页 |
·冬枣叶片愈伤增殖培养基中生长调节剂的筛选 | 第31-33页 |
·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愈伤诱变多倍体 | 第33-40页 |
·大田试验中愈伤的诱变 | 第33-34页 |
·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的诱变效果 | 第33-34页 |
·组培条件下愈伤的诱变 | 第34-40页 |
·浸泡法对冬枣叶片愈伤的处理效果 | 第34-38页 |
·混培法对冬枣叶片愈伤的处理效果 | 第38-39页 |
·预培养时间对冬枣叶片愈伤的处理效果 | 第39-40页 |
·植株倍性的鉴定 | 第40-44页 |
·大田试验中植株倍性的鉴定 | 第40-44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40-41页 |
·细胞学鉴定 | 第41-42页 |
·流氏细胞仪法鉴定 | 第42-44页 |
·组培条件下植株倍性的鉴定 | 第44页 |
·培养基附加物对冬枣叶片愈伤褐变的影响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枣多倍体育种发展的前景 | 第46页 |
·田间诱导与组培条件下诱导多倍体的优缺点 | 第46-47页 |
·多倍体中嵌合体与纯合体比较 | 第47页 |
·植株倍性的鉴定及二、四倍体的比较 | 第47-48页 |
5 结论 | 第48-4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7 图版 | 第53-61页 |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9 作者简历 | 第62-63页 |
10 致谢 | 第63-64页 |
附: 发表文章 | 第64-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