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越岭段(高地震烈度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1章 引言第9-16页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3-15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15-16页
第2章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综述第16-21页
   ·概述第16-17页
     ·基本概念第16页
     ·评价意义第16-17页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第17-18页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和方法第18-21页
第3章 区域工程地质概况第21-34页
   ·自然地理条件第21-23页
     ·地理环境第21页
     ·地形地貌第21-22页
     ·气象水文第22-23页
   ·区域地质背景第23-34页
     ·地层岩性第23-27页
     ·地质构造第27-28页
     ·岩浆活动第28-34页
第4章 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第34-63页
   ·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第34-45页
     ·滑坡第35-41页
     ·不稳定斜坡第41-42页
     ·错落第42-43页
     ·岩堆第43页
     ·崩塌第43-44页
     ·泥石流第44-45页
   ·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第45-63页
     ·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点与影响因素分布关系第45-55页
       ·在历史因素条件下地质灾害点分布特征第46页
       ·在基本因素条件下地质灾害点分布特征第46-53页
       ·在诱发因素条件下地质灾害点分布特征第53-55页
     ·地质灾害密集分布区特征分析第55-58页
     ·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第58-63页
       ·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第58-59页
       ·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第59-63页
第5章 高黎贡山越岭段降雨工况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第63-77页
   ·降雨工况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63-70页
     ·评价指标第63-65页
     ·评价模型第65-68页
     ·评价指标权重第68-70页
   ·降雨工况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第70-77页
     ·易发性评价过程第70-74页
     ·易发性评价结果分析第74-77页
第6章 高黎贡山越岭段强震+降雨工况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第77-109页
   ·越岭段活动断层分布情况第77-80页
   ·活动断裂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影响第80-83页
     ·地震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直接影响)第80-81页
     ·活动断裂带对岩性的影响(间接影响)第81页
     ·活动断裂带对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间接影响)第81-83页
   ·强震+降雨工况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83-90页
     ·评价指标第83-88页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第83-85页
       ·龙陵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第85-87页
       ·高黎贡山越岭段评价指标的选取第87-88页
     ·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88-90页
   ·强震+降雨工况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第90-106页
     ·怒江断裂发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第91-96页
     ·泸水-瑞丽断裂发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第96-101页
     ·龙陵-澜沧江断裂发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第101-106页
   ·强震+降雨工况评价结果对龙陵地震的验证第106-109页
结论第109-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软硬岩组合型斜坡地震动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下一篇:川西坳陷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长石溶解和保存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