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5页 |
·航天器编队飞行发展概况 | 第17-22页 |
·航天器编队飞行技术特征 | 第17-18页 |
·编队飞行的优势与应用模式 | 第18-19页 |
·世界各国编队飞行的主要研究计划 | 第19-22页 |
·相关技术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编队构形设计与摄动分析 | 第22-23页 |
·编队捕获 | 第23-24页 |
·构形保持 | 第24-25页 |
·构形重构 | 第25-26页 |
·编队轨道机动 | 第26-27页 |
·InSAR系统中航天器编队的设计与控制 | 第27-28页 |
·航天器编队的军事应用 | 第28页 |
·综合评述 | 第28-30页 |
·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 第30-35页 |
·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第31页 |
·论文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31-3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航天器编队构形设计与摄动分析 | 第35-59页 |
·相对运动与构形设计 | 第35-40页 |
·坐标系和前提条件 | 第35-36页 |
·相对运动学方程的建立 | 第36-37页 |
·相对运动运动学方程的一阶近似 | 第37-38页 |
·用轨道根数表达相对运动方程 | 第38-40页 |
·编队构形的设计方法 | 第40页 |
·编队构形稳定性分析 | 第40-46页 |
·编队构形稳定性仿真分析 | 第41-44页 |
·编队构形破坏机理分析 | 第44-46页 |
·三轴振动同步的构形设计方法 | 第46-50页 |
·三轴振动同步的条件 | 第46-47页 |
·基于三轴振动同步的编队构形设计步骤 | 第47页 |
·实例仿真 | 第47-50页 |
·J_2摄动作用下编队构形的表达 | 第50-57页 |
·构形表达式的重新推导 | 第50-51页 |
·J_2摄动编队构形 | 第51-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航天器编队捕获 | 第59-68页 |
·相对运动与冲量的关系 | 第59-61页 |
·冲量作用与轨道根数的关系 | 第59-60页 |
·轨道根数与相对运动的关系 | 第60页 |
·冲量作用与相对运动的关系 | 第60-61页 |
·单向冲量作用效果分析 | 第61-64页 |
·径向冲量作用 | 第61-62页 |
·沿迹向冲量作用 | 第62-64页 |
·轨道面法向冲量作用 | 第64页 |
·编队捕获策略与仿真 | 第64-67页 |
·编队捕获策略 | 第64页 |
·编队捕获仿真 | 第64-66页 |
·燃料估算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航天器编队构形保持 | 第68-85页 |
·构形保持的反馈控制 | 第68-70页 |
·动力学方程 | 第68-69页 |
·反馈控制律 | 第69-70页 |
·期望构形规划与参考点的选择 | 第70-74页 |
·期望构形规划的三种方式 | 第70-71页 |
·参考点的选择与编队航天器之间的协同 | 第71-74页 |
·不同发动机推力模型的构形控制效果分析 | 第74-81页 |
·三种推力模型 | 第74-75页 |
·相对运动状态转移矩阵 | 第75-76页 |
·基于不同推力模型的构形控制效果 | 第76-79页 |
·连续变化小推力模型的工程方法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页 |
·三维盒子在构形控制中的应用 | 第81-84页 |
·三维盒子定义 | 第81-82页 |
·控制盒子与控制精度和控制频度的关系仿真研究 | 第82-83页 |
·编队构形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的内涵 | 第83-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航天器编队构形重构 | 第85-126页 |
·相对运动螺线轨道 | 第85-96页 |
·螺线轨道的开环控制 | 第85-90页 |
·开环控制律改进 | 第90-91页 |
·螺线轨道的简单控制实现方法 | 第91-93页 |
·螺线轨道的跟踪控制实现方法 | 第93-96页 |
·构形重构的底层控制 | 第96-107页 |
·相对运动轨道调整的开环控制 | 第96-97页 |
·编队构形重构表达 | 第97-98页 |
·燃料消耗估算 | 第98-101页 |
·与其它构形重构控制方法的燃耗比较 | 第101-102页 |
·简单航天器编队构形重构仿真 | 第102-105页 |
·基于继电型推力的构形重构控制实现 | 第105-107页 |
·构形重构的规划算法 | 第107-114页 |
·构形重构规划模型 | 第107页 |
·蚁群算法简介 | 第107-110页 |
·复杂航天器编队构形重构仿真 | 第110-113页 |
·结论 | 第113-114页 |
·基于简单四冲量控制的构形重构 | 第114-124页 |
·推力模式的能控性分析 | 第114-115页 |
·控制冲量与燃耗 | 第115-118页 |
·基于四冲量的简单构形重构仿真 | 第118-120页 |
·基于四冲量的复杂构形重构仿真 | 第120-123页 |
·结论 | 第123-124页 |
·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六章 航天器编队轨道机动 | 第126-136页 |
·多冲量轨道机动 | 第126-131页 |
·多冲量最优解的基本理论 | 第126-128页 |
·多冲量次优解的求解 | 第128-130页 |
·多冲量控制优越性的仿真说明 | 第130-131页 |
·航天器编队多冲量轨道机动的路径规划 | 第131-13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2页 |
·路径规划方法 | 第132-134页 |
·航天器编队整体机动的讨论 | 第134-135页 |
·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七章 InSAR系统中航天器编队优化设计 | 第136-152页 |
·主星带伴随编队模式InSAR系统概念的提出 | 第136-138页 |
·InSAR测量技术发展概况 | 第136-137页 |
·主星带伴随编队模式InSAR系统简介 | 第137页 |
·DEMs测量任务 | 第137-138页 |
·面向DEMs测量的主星带伴随编队InSAR系统约束分析 | 第138-144页 |
·测高精度约束 | 第138-141页 |
·覆盖约束 | 第141-144页 |
·主星带伴随编队InSAR系统优化设计 | 第144-151页 |
·优化设计方案 | 第144-148页 |
·优化设计实例——3星对称构形的伴随编队 | 第148-150页 |
·结论 | 第150-151页 |
·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八章 InSAR系统中航天器编队协同控制 | 第152-161页 |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思路 | 第152-154页 |
·构形与姿态协同问题的提出 | 第152-153页 |
·构形与姿态协同控制实现的逻辑结构 | 第153-154页 |
·协同规划与控制 | 第154-156页 |
·航天器编队协同规划 | 第154-155页 |
·编队航天器构形与姿态协同控制 | 第155-156页 |
·构形与姿态协同控制仿真 | 第156-159页 |
·仿真条件设置 | 第156-157页 |
·构形保持控制 | 第157-158页 |
·姿态规划 | 第158页 |
·姿态控制 | 第158-159页 |
·结论 | 第159页 |
·小结 | 第159-161页 |
第九章 航天器编队飞行应用于局域轨道封锁 | 第161-169页 |
·轨道封锁方式探索 | 第161-164页 |
·“摧毁型”航天器编队 | 第162-163页 |
·“干扰型”航天器编队 | 第163页 |
·新作战方式探讨 | 第163-164页 |
·基于冲量变轨的航天器编队轨道封锁能力分析 | 第164-166页 |
·相对运动与总冲量的关系 | 第164-165页 |
·燃料水平与轨道封锁区域 | 第165-166页 |
·讨论 | 第166页 |
·基于微推力变轨的航天器编队轨道封锁能力分析 | 第166-167页 |
·轨道封锁能力分析 | 第166-167页 |
·讨论 | 第167页 |
·小结 | 第167-169页 |
第十章 结束语 | 第169-174页 |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169-171页 |
·展望 | 第171-174页 |
致谢 | 第174-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6页 |
附录 | 第186-187页 |